第五十三章 军中二老(1/2)
“那就得多打些柴禾!”卓轩应了一声,没有回头,径直走入后院。
他知道,明代已有火棚,可以种植反季节蔬菜,相当于现代的温棚,只是火棚是在室内,而现代温棚却在室外。
这个时代叫“菘”的大白菜刚从南方发展到北方,窖藏技术还没有普及,故而市面上难得见到大白菜。
除了大白菜,这个季节苦寒的北方很难吃上别的新鲜蔬菜,所以,若不想靠吃腌菜、干菜过日子的话,就得将现成的火棚有效利用起来。
本来很想去火棚那边看看,只是投军后,心中还有些许的忐忑,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吹吹冷风。
暮色已至,天光不算暗淡,但见三片小树林围出了一片长方形的空地,这就是所谓的后院。
朝林边缓行。
地上仍有尚未消融的残雪,冷风吹来,寒意彻骨,思绪也在这一刻打开。
投军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知前路如何?想来想去,改变人生的唯一机会就蕴藏在戎马生涯中,若足够优秀,被军方看重,应该有望落籍,但愿······不要过早死去。
穿过疏林,丈远外是一道半人高的矮墙,墙外是数行排房,分成一间一间的居室,有的亮着灯火。排房前,数点人影晃动,半是戎装士卒,半是孩童。
偶闻妇女呼儿唤女的声音传来,远处还有犬吠声。
能同时见到士卒与家眷,矮墙那边应该是卫所军营舍。
卓轩回首,蓦然醒悟过来,自己刚刚入住的营舍,甚至包括整个营兵的营地,原来都是卫所军的地盘,因组建营兵而被总镇署划出来了,东边仅以一道矮墙与卫所军营舍隔开。
墙外似有数人细语,好像还混杂着一道熟悉的声音。卓轩双手扶着矮墙,一跃翻了过去。
“看得出来,郭总兵想有所作为,但沈宪台、陈公公各有各的心思,只怕一场争端在所难免了。”这是一道苍老的声音,低沉而又略显口齿不清。
不禁一惊。
卧槽,如此敏感的隐秘谈话也能听到?
那人所说的郭总兵自然是指郭登,陈公公也不难对号入座,应是镇守中官陈公,而沈宪台显然是指沈固。莫非都御史的别称叫宪台?
觉得偷听这样的谈话很是不妥,急急刹住脚步,可是······晚了!一幢单独的大宅,大门敞开,堂上燃着烛火,三人围坐在一起,座上一名青壮,两名年迈的老者,全都身着军官常服。三双目光齐刷刷扫向门外,卓轩的身影正好落在他们的视线内。
青壮者赫然就是林峰,目光如炬;两名老者茫然睁大了双眼,四颗眼珠如吊在那里一般,浑浊而又闪动着些许的精光。
“哦,这是下官新招的营兵伍长,他叫卓轩,方入军营,大概是迷路了。”
林峰向二位老者致歉,旋即冲卓轩道:“还不过来给袁指挥使、裴指挥同知见礼!”
卓轩跨入门内,礼道:“小子见过袁指挥使、裴指挥同知。”
指挥使是一卫军队的最高军官,一般管五千多号人,正三品品秩;指挥同知相当于卫所军副官,从三品品秩。
大同城共有三卫,即大同左卫、大同右卫、大同前卫,非常时期,三卫人马肯定都驻扎于城内,也不知袁、裴二人究竟统领哪卫人马?
卓轩根本就分不清谁姓袁,谁姓裴,只觉得二人年纪很大,六十大几的样子,偏瘦,脸上皱纹密布,气色倒是不错。
这么大年纪的中级军官一般会选择告老回家,颐养天年,由子孙辈中的青壮者袭职,二人还在军中撑着,原因大抵有两种,要么是子孙辈中无青壮者袭职,要么是适逢战争年代,老者宁愿自己硬撑,也不愿陷儿孙于战火之中。
袁、裴二人狐疑的端视卓轩良久,见他着一身农家孩子装束,年纪尚小,既不胆怯,也不轻浮,人畜无害的样子,也就没介意他的存在,权当他是一名家丁。
三人又开**谈起来,只是收起了敏感话题,谈些往事。
卓轩本想告辞,见林峰没有发话,就站在边上硬着头皮旁听。
“瓦剌人身经百战,当真不好惹!如今大同、宣府两地明军都在固守城池,不想贸然出战,此乃无奈之举。”
“不错,去年阳和一战,三万多名明军与两万鞑贼交战,半数明军一触即溃啊,余者除右参将许贵将军率少数人马力战突围之外,悉数战殁,此战过后,山西行都司各卫所军无不胆寒,何人还敢出战?”
······
听了片刻,卓轩终于明白了阳和之战明军的败因。挑了又挑的三万余名精兵,平时训练有素,总兵朱冕本以为带着他们以多打少,足以与鞑子一战,不料再厉害的太平军在身经百战者面前,都是纸糊的墙,接战后过半明军一窝蜂似的溃散,全军的战力立马打了对折又打对折。
“可怜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捐躯,事后家产······”
一名老者谈起宋瑛、朱冕阵亡后的遭遇,引起了卓轩的愤慨。原来土木堡之战后,正统皇帝朱祁镇被也先数次挟持至大同城下勒索明军,最初的那次,朱祁镇命时任总兵刘安拿出军中储银二万二千两送给也先及其弟弟伯颜帖木儿,还让贴身护卫袁彬入城,强取朱冕、宋瑛的家资、蟒龙衣,连带城中百户以上军官捐出的衣物、彩叚,全都孝敬给瓦剌人。
娘的,这个被掳天子的智商是不是有硬伤?被人家逼迫着到处晃来晃去,本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