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震惊之喜(3/4)
/p>他反而唱反调,故意不紧不慢,不冷不热的将她拒之门外。
“安平郡主,陛下和大臣有事相商,您先请回吧。”
顾倾城瞧瞧日头,李双儿午后便要问斩了!
顾倾城火急火燎道:“中常侍,我有急事找陛下。你赶紧去给我通报!”
宗爱本不想去通禀,见顾倾城不容置喙,怕真有什么急事,他阻碍了的话,皇帝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勉为其难的进去,却没说顾倾城有急事求见,只不紧不慢道:
“陛下,安平郡主恰巧经过御书房呢。”
他如此算是通禀了。
却没说顾倾城急着要见陛下,皇帝正在议事的当口,想必也没功夫搭理路过的顾倾城吧。
没想到皇帝见顾倾城在外面,却主动宣她觐见。
宗爱有些愕然,看着那么多的鸿儒,陛下不是在议事么,怎么还要宣她进来?!
但皇帝既然让顾倾城进来,他也不敢逆旨。
只得去请她进入。
“倾城,你来的可是巧了!”
拓跋焘一看见顾倾城,浅笑立马变成了慈祥的深笑。
还没等顾倾城行礼,又对大司马高允等人道:
“大司马,诸位鸿儒,虽说你们比倾城这丫头,痴长了很多岁月,但倾城的睿智和才干,实属亘古少见,以后你们遇到难以裁决之事,不妨请教安平郡主!”
众人倒吸了口凉气。
顾倾城聪明睿智,他们是知道的。
顾倾城深得民心,他们也是知道。
甚至他们自己也敬佩她在十万大军中从容进退,还重创敌首。
不仅识破花想容的奸计,还与高阳王一起,光明正大的揪出深藏多年的通敌叛国李峻。
可皇帝如此器重抬举顾倾城,众人倒是意想不到。
一时间,众人对顾倾城的态度,愈发的恭敬了。
“是,陛下……”
殿内众人向陛下拱手。
顾倾城收摄心神,大方得体的与皇帝和诸位见过礼。
如此情形,顾倾城一时之间,也不好把心里那份震惊之喜禀报啊!
她暗暗着急。
“倾城来得正好,朕与诸位大臣博士,正在谈论如何重新编撰国史,”拓跋焘乐呵呵道,“你看看,可有什么意见?”
顾倾城虽然心事重重,神不守舍,仍谦逊的回答:
“诸位大人乃陛下股肱之臣,诸位博士鸿儒更是才艺通博,对大魏历史,如数家珍,耳熟能详。
倾城年纪尚幼,对大魏史实,知之不详,不敢发表谬论。”
其中有几个白发老博士,当日见顾倾城在太学口出狂言,质疑圣贤言论,还被气哭了。
但那女娃虽然口出狂言,毕竟是老百姓的福星,那么多降奴受惠,后来想想,也就原谅顾倾城了。
如今见顾倾城虽然谦虚,她即便聪明睿智,可陛下对她还是过于推崇了。
又想考考她。
其中一位捋须道:
“安平郡主年幼,对大魏历史,知之不详,情有可原。我们这些老家伙,可以提供史料,以郡主之见,该如何整理撰写呢。”
顾倾城看了一眼皇帝。
皇帝一脸宠溺,温言道:
“倾城,你对大魏历史,知道不多,也无所谓,为了给后世子孙,留下大魏的事迹,尽可畅所欲言。你当日在太学,不是也直抒胸臆吗?”
众人也一副期待的看着顾倾城。
顾倾城微微点头,遂从容道:
“纵观历朝历代,国史确是无穷无尽的宝藏。读史可鉴今,可窥治天下之道。
撰写国史,让后辈子孙,以史为镜,知往鉴今,自强不息。
倾城浅见,顾名思义国史,当以事实为依据,系统梳理,记录国家大事,民俗风情。
既要弘扬国家功绩成就,又要客观严谨,不事浮夸。
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
修纂国史,实录本朝历史,又不能刻板于传统的记诵。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必广记而备言之。
国史应该是生动的教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有精神,有推到力。
好的国史,不仅让后世子孙知道朝代轨迹,祖辈们的轶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于国家危亡时刻,又能唤醒国魂,发聋振聩,御敌救国,唤醒子孙们热血。
这样既有历史依据,又有正面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国史。
倾城觉得,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国史。”
顾倾城道完,看看众人,又谦逊道:
“倾城的谬论,难登大雅之堂,让陛下和诸位大人,诸位博士见笑了。”
众人纷纷颔首。
“言简意赅。”
“一针见血。”
“语出惊人。”
方才那位老博士,终于捋须颔首含笑道:
“好!妙语连珠,郡主果然是巾帼不让须眉!”
拓跋焘也颔首,满意道:
“倾城一个年轻女子,都知道国史的真正涵义。
不像某些人,一味的挖掘别人的隐秘,夸大其词,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那样的国史,只会令后辈子孙蒙羞,成为无德之人津津乐道的笑料,怎会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陛下言之有理……”
众人皆躬身揖礼。
顾倾城看着皇帝,想想天牢里的李双儿,脸色越来越忧急。
不得不向皇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