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八百零五章 追剧(1/2)
知道了这戏拍完了,贾鸿渐也没有马上就会国去看,毕竟这都是什么年代了,很多事儿咱们已经不用急急忙忙的飞来飞去的跟项目了好么!本来华夏高科他们就有一个自己的海底电缆,这几年里面老爹他们又拍板给追加了一条跨海的海底电缆,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光是华夏高科自己用来在中美两端进行传输数据的话,那真是太方便太飞速了!这么一个戏拍好了之后,开始进行后期制作,剪辑好了一集,立刻就进行配乐以及各种配字幕,然后直接通过网络就能发到贾鸿渐这边来,贾鸿渐那基本上每天都能跟追电视剧一样的看到新的一集,而且他人还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多爽!
这看到了后期制作出来的成品呢,不得不说跟贾鸿渐之前看到的拍摄中的那些镜头感觉真心不一样!为啥?因为之前拍摄的毕竟只是拍摄而已,说不好听的就是积攒素材而已!而且很多时候拍摄会动用好几台机器,而贾鸿渐只是会看一台监视器,所以哪怕是对话看到的角度也是固定的,不想是剪辑好的电视剧那样会根据说话的人不同而变换成不同的角度!更不用说的是,当初拍摄的时候很多都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这就导致了实际上哪怕贾鸿渐脑子里面知道故事情节,可是实际上拍摄的时候,监视器里的画面以及演员们演的东西在贾鸿渐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却全都是片段,并不能够前后连接到一起!
当时贾鸿渐之前看到的东西,那就像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玩意儿,而且这些玩意儿呢还夹杂了大量大量的“干扰信息”,也就是有很多最后会用不到的素材,这样一来当然让贾鸿渐不看最终的成片就不知道这戏会拍成什么样子的了。甚至都别说是他了。就算是演员甚至是导演,那都可能在看到成片之前都不知道这片子最后会怎么样——毕竟很多时候这剪辑的人不一定就是导演!就像是以前诺兰拍的片儿,还有的是贾鸿渐来剪的呢!这诺兰如果不插手的话,他也不知道这戏剪出来是什么样啊,最多就是回头他自己来剪辑弄一个所谓的“导演剪辑版”而已!
话说回来,贾鸿渐此时看到的这么一个成片。那效果还真不错。当然了,首先来说整体的思路那是跟贾鸿渐构架的故事情节差不多的,但是在表现力上面来说,真心比贾鸿渐脑袋里面曾经想象的那些不完整的画面是强多了!贾鸿渐以前想到的那些画面,只是脑袋里面大概有了这么一个剧情的构思,然后就大概的按照这么一个构思想了一下演员大概在什么环境下做了什么动作说了什么话。怎么说咱贾鸿渐那也是当过导演的人,这么一些能力那还是有的。可能因为他贾鸿渐不是科班出身的原因,别的导演比如说李安拍戏,那就追求的是一个感觉。他可能拍摄之前一点计划都没有。到了现场开拍了,那就让演员们一遍遍的演,看他李安什么时候觉得好像眼前的就是他想要的感觉了,这才算过了。但是贾鸿渐不一样,他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被开发过这种“感觉”,所以他拍电影的时候很多是带着一种外行人的习惯或者说理工科人的习惯——先有建筑图才能照着弄啊!
当然了,贾鸿渐很多时候那是充分发挥他重生者的优势。那都是脑袋里面有一个可以对照可以借鉴的电影的一个大概概念,然后才开拍自己的电影的。脑袋中的这么一个大概的概念呢。那也就是大概在什么什么环境之下,演员们互相之间做出来了什么什么动作,完成了什么什么镜头,进行了什么什么对话。而他还拍过一些属于他自己的电影,比如说《贝鲁奇一家的战争》,在这么一部戏里面。他就是在脑袋里面想了大概的场景等等东西之后,再转变为了剧本以及分镜头脚本,可以说剧本和分镜头脚本,那就是把他贾鸿渐脑袋里面想象的那么一个场景描述给演员以及各种幕后工作人员的一个过程一个载体!
那贾鸿渐是怎么有最初的那么一种想象的?很简单,咱看了这么多年的好莱坞大片儿。难道随便拟个套路还拟不出来么?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儿,那有多少都是有套路的,咱不说要独创出来一个从来没有过的经典之作,但是起码按照别人那种不出错的套路来,这总没问题吧?了不起咱们在节奏上或者叙事上没有什么太多亮眼的东西,保持在一个平均水平不就完了么?别的咱们还可以靠着咱们的优势来弥补不是?可以通过选材可以通过营销等等一系列的东西来弥补咱们自身专业素质上某些方面的不足!
可以说也就是因为这样,贾鸿渐跟李安不同的就是,他作为导演甚至制片人的时候,那是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这么一点来说,他没有人家李安的那种“感觉”,导致他真的要自己上手的话,可能完全没办法拍的像是李安那么文艺——他涉足过最文艺的影片,那也不过就是跟诺兰合作的《唐三藏》而已,而这么一个片儿还是人家诺兰当导演,他贾鸿渐只是帮忙写剧本以及当制片人而已。但是他这么一个特色那也是有好处的,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同时也不会跟什么艺术家似的对于一些虚无缥缈的细节要求的那么那么严格。也许这是源于他做工业产品的一个习惯——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需要完美,需要的是及格然后大批量生产!根据各种产品的定位,及格线可以很高,但是不需要在生产过程中精益求精,百万个产品达到三个不良产品之内的这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