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搞完了开幕式,再去拍《风声》(2/2)
有些类似事件见证人的回忆录。也就是说,书中的故事,是被人看到,然后记录下来的,反正就是这么一个形势吧。跟《潜伏》有些像,真的很像。
龙一的那本《潜伏》的‘潜伏’这个段子,就是龙一这个作者,在书里化身为记者,然后去采访余则成,然后通过余则成的回忆写出来的以称之为记录体吧。
其实,这是一种不错的手法,比较适合谍战为谍战关键的是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可这个代入感怎么产生?
穿越?重生?
那当然不行了,这类者产生代入感的关键是真实!
没错,就好像解密以前档案一样,这样才最真实嘛,读者就好像是在阅读历史一般。
可电影不能这么拍啊!
因为电影是试听艺术,相比于,电影能产生的代入感,真是太容易了,只要观众来电影院,那就是一个全方位的试听环境,代入感轻轻松松就能完成,除非你拍的片子太烂。
是以,现在的这个时间,也就是8月底,夏季最热的时候拍,比较符合书里的情况,而老版的《风声》,实际上那个剧本有做过很大的改动,为的就是配合当时的拍摄时间。
不过,看上去很好的一个事儿,却有些问题。
时间上更符合原著了,怎么还有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氛围上的营造!
现在拍的,就是老版《风声》的开头,没错,就是这个开头,这个好似庆典的一个画面,确切的说应该就是过年。
可为什么非要拍这么一个镜头呢?这明显是一个大场面的镜头啊,成本会高啊。
没错,可是这样的一个镜头,却能很好的把日伪时期,日占区的那个氛围给营造出来!
对,就是为了营造这样的一个氛围,那些个膏药旗,那些个反正不是咱们国家的音乐,打鼓的人的装束,灯笼上面还有假名……这都让观众一下子就仿佛身临那个时代一样,这就是电影语言,就是告诉你,现在的时代背景。
所以,这个镜头其实便宜,因为就这么一个镜头过去之后,就不用多废话了,哦,也就是不用更多的电影语言了。
这个镜头其实是吴祥加的,电影的剧本其实是经过多次的改编,而因为季节的缘故,就没人考虑到要加这么一个镜头上来。
当然,在吴祥把自己的理由说明白了之后,那自然没人不同意了。
大家都是专业人士,都明白,营造一个时代背景,一个当年的那种氛围有多难,这么一个简单的镜头就能搞定,这绝对是个天才的想法。
不得不说,有时候这重生真的是一个超大的bug,很多事情都能得心应手。
可你吴祥怎么就想到了这个镜头呢?那书里都没有。
没办法,吴祥只好细的回想原著,然后告诉大家,我其实就是看那书里写过,1941年元月,一个大汉奸被除掉了,有这么写哦,一定有的哦。
好吧,这厮又混过去了。
夏天拍冬天的戏,可并不容易,不过还好,咱们这电影里可没说是哪里的冬天,也没说这个地方是哪座城市,所以,假定是南方的城市呗,当然,咱们只要不说就可以了,汪伪政权给人的感觉就是南方的嘛,上hai,wu汉什么的,他经常在那里活动。
是以,咱们这个人群的装束上,就以秋装为主,甚至还让那些个打鼓的装日本人的家伙赤裸着上身,这个感觉能更好一点儿。
大制作,大片,就是要注意到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
“哎呀!”
“不好了!”
只见哗啦一家伙,这街道上挂着的很大的一面膏药旗滑落下来了,听声音好像是那个架子散了。
“卡!怎么回事儿?!”老高那自然不高兴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