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这样的官儿要之何用?(下)(1/2)
李定国回到宫里,怎么想怎么觉得这事儿太别扭。不惩治一下这两个人,心中的怒气难消。他眼珠子一转,很快想出了一个主意。他马上拟了一道密旨,说自己最近心火上旺,太医说需食用水里生长的菱角来消火,这个任务就交给正在人事部候任的秦嵩明。他特意让秦升去宣旨,还有一句话让秦升当面交代。
秦嵩明接到太子殿下的密旨,当即就呆住了。他喃喃地说:“我只知道菱角是长在树上的,哪还有长在水里的?阴阳不可互生,树上长的东西就绝对不能长到水里。这可为难死我了。”
秦升就把李定国交代给他的那句话当面告诉了秦嵩明:“那位于得胜余知县既能找到长在树上的菱角,就一定能找到长在水里的菱角,你找他就是。”
秦嵩明看太子殿下早已给他指点好了,那是要给他个机会,让他建立一点功勋,这样才好抬举他呀。这么一想,他就兴奋异常了。他原是碎叶知府。已是高官显贵,但他仍不知足,网上使了些小钱钱,买通了朝中大员,保举他当人事部的左侍郎,只等监国的太子殿下朱笔御批了。
现在看来,自己的小钱钱使对了地方,连太子殿下都偏向着他了。他不敢怠慢,马上赶到了新良,把太子殿下的密旨展给于得胜看了,还说了李定国给他指点迷津的那段话,然后问他到哪里才能找到水里生长的菱角。
于得胜一看到太子殿下李定国的密旨,再听到秦嵩明转述的那段话,当即给吓得两腿发抖,“咕咚”一声瘫倒在地。秦嵩明忙着把他扶起来,惊诧地问他这是怎么啦。
于得胜不敢说出实情,只得假托自己犯了头晕的老毛病,要静卧片刻。他辞别了秦大知府,慌慌张张地溜到后堂,一屁股就瘫坐在太师椅里,嘴里嘟囔:“祸事来了,祸事来了……..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
太子殿下让秦嵩明来找生长在水里的菱角,还特意让他来找自己,那明摆着是太子殿下知道了他假造菱角树逢迎秦大知府的事呀。那位太子殿下没有点破,不把他抓进大牢去法办,就算给他留足面子了,自己还等什么呀?
于得胜赶紧脱下官服,拿出大印,收拾了金银细软,带着夫人从后门溜出了府衙,逃之夭夭了。
秦嵩明等了半天,还不见于得胜出来,到后堂一看,于得胜已经挂印而逃了。这个于得胜,在搞什么鬼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但太子殿下的密旨还得执行啊。他只好一路往东走。走出不远,就到了热海县。他给知县展示了太子殿下的密旨,然后问知县到哪里能找到水里生长的菱角。知县好生奇怪,带着他来到集市上,只见集市上摆着许多卖菱角的摊子。知县说,那些菱角都是水里生的,要找树上生的,那才难死个人呢。
秦嵩明听了,脑袋不觉一大。他忽然明白了,于得胜为了巴结自己,才弄出了一棵子虚乌有的菱角树。李定国为了惩罚他们,这才密令他们去找水里生的菱角呀。他羞愧难当,再也没脸回京去见太子殿下了,直接回了自己的老家。从此李定国再也没接到过秦嵩明的折子。
李定国受自己老爹李路的影响很深,他勤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和社会生产,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的选择是和李路一样,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
在菱角事件过去之后的一天,李定国和秦升外出,看到农田里有几个老农在很辛勤地干活,类似这种的劳动模范,太子殿下自然十分喜欢,他便叫身边侍卫叫了一个农民过来问话,询问为何他们如此勤劳耕作,估计这位农民不知道他的身份,于是太子殿下得到了一个自己绝对想不到的答案。
农民回答他:我们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粮食,如果任何一个时候偷懒,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要是一个不小心,到时候别说给朝廷的田税交不起,要养活老婆孩子那就更不可能了,所以他们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了。
李定国叹了口气,他这才明白,自己老爹对自己说的一点不错,那些平民百姓这么拼命的干,并不是为了他们李家的江山社稷,而只是要活下去而已。
这样的回答也让李定国十分尴尬,他只好打圆场地说:“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吧。”
这次轮到农民叹气了,他说:“冬天的时候,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我们还得去出力气呢。”
李定国一听就是一愣,“徭役?大伯,你确定?据我所知,在我们大英帝国是没有徭役这个说法的……”
农民抬头看了下李定国,然后摇了摇头,“想来公子也是富贵人家,哎,老汉我是从大唐那边过来的,在咱们大英,是没有徭役,可是还是有征夫啊。就拿我们这里来说,哼哼,陛下一再削减我们的田税,可是那又能怎样?那些胥吏还不是按照之前的标准征收?”
李定国闻言默然无语,多收了田税,那些钱,哪儿去了,还用问么?他看了看田地里农民那总也直不起的腰,感触良多,吩咐侍卫准备回宫。
而这位农民想必并不知道问他话的这个人的身份,他也绝对想不到,他和这个人的这番对话将会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李定国回到了皇宫之后,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把他的这次经历描述了一番,一份写给远在西征的老爹李路,另一份发给各位大臣传阅,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