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内幕(1/2)
文昱枫还想说些什么,被齐玉珍打断,齐玉珍生气的说:“你们还想不想听故事?想听的话就别说这些扫兴的话。”
白锦荷点点头,比起扯天下兴亡的事情,她更愿意听故事,文默也很配合的点头,文昱枫看着白锦荷和文默点头,也收起了刚才的义愤填膺,没有原则的坐在凳子上,摆出一副认真听故事的样子。
齐玉珍看了下面的三个听客,满意的喝了一口糖水,又开始讲起来了。
大良同意了质子回国,可是繁文缛节,又折腾了近半年的时间,郑皇的耐心也被消磨的差不多了,对大良发动了战争。
可是暗地里的事情更加精彩,郑国七皇子去了大良,四皇子一家独大,朝堂之上至少一半的大臣都支持四皇子,但是郑国的兵权却被大将军牢牢掌控,四皇子私下又与大将军交好,可以说,四皇子和大将军掌控着整个郑国。
但是姜还是老的辣,他们都太小看郑皇了,当郑皇向大良宣战时,朝臣集体反对,没有一人支持,因为大良与郑国国力相当,为了一个无权无势的质子与大良开战,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其次四皇子在朝堂之上经营多年,势力错综复杂,四皇子继位对郑国的安稳,是最有利的。
只是大臣们忘了四皇子的母妃,“良妃娘娘”,她可是大良的长公主,郑皇怎能放心将皇位交给四皇子呢?另外还得说说九贤王,九贤王是郑皇最早封王的皇子,封号“贤王”,所以除非他前面的八个哥哥都死了,否则九贤王绝没有染指郑国江山的可能。
郑皇决定对大良动武,就以军中几位新秀为将,进攻大良,出战的原因是大良不守信诺,不放质子回国。
郑**队屯兵边城,修整几日,然后开始进宫大良的蓉城。
只是四皇子已经暗中递交了和书,愿意将边城割让给大良,只要将七皇子困死在大良。
只是这封和书来的太晚了,皇上已经答应放质子回郑国,君无戏言,皇上没办法收回他的旨意,所以在质子还没有离开皇宫时,亲卫军和暗卫已经部署完毕,只等质子出了京城,就送质子归西。
而且郑国攻打蓉城的情报已经传到宫里,举国震惊,有人建议杀了质子,强硬迎敌,有人建议立即放质子回国,平息两国战乱,最后主和的占了上风,质子总算出了皇宫。
一路艰辛的来到龙源县,没想到冯渊探好的路上,却埋伏了不少皇宫暗卫,质子带出的人,死伤无数,之子也受了很严重的伤,阴差阳错,竟然住到了你的隔壁,后面的事情你们比我清楚。
进入龙源县,失去了质子的踪迹,皇上派出亲卫军,明着清理郑国埋在大良的暗桩,实际上是在搜查质子的下落,还记得白杨村的邢家吗?邢家祖辈都是郑国人,他们也一直忠于郑国,所以那一次被亲卫军清理了。
只是郑皇临时拼凑的这支铁骑,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他们所向披靡,大良的军队被打的节节败退,这个时候大良的朝堂之上,主战的占了优势,所以颂王被从北疆调到蓉城,只是得知真相的颂王心灰意冷,撤出蓉城。
大家都以为蓉城没有粮草,颂王无奈之下才撤出蓉城的,可是却没人知道,朝廷运来的粮草,都被齐玉珍和颂王瓜分了,所以颂王不是因为粮草的原因撤出蓉城的。真正的原因是,这几批粮草是要通过蓉城送往郑国,因为郑国四皇子与郑国大将军,想要造反。
郑皇宁可不顾朝纲,执意发动战争,也不愿封四皇子为太子,以稳固朝纲,所以他们准备造反。
颂王不愿意看到大良山河破碎,暗中与进攻蓉城的郑军取得联系,愿意协助郑国质子,但是郑军必须保证蓉城百姓的安危,双方达成共识,这场可笑的战争,到了关键时分,有了颂王的协助,质子顺利与郑军汇合,郑军也没有伤及无辜。
但是在郑国出现了一个神秘家族,自称是皇后的母族,这个家族掌握着郑国大部分的钱庄,有了皇后母族的配合,大大延长了四皇子招兵买马的时间,所以大良的那几批粮草就成了四皇子的救命草。
在蓉城的郑**队,清理了大将军隐藏的人马,而且也清理了皇上在蓉城的暗卫,然后等到朝阳河结冻,大良与郑国混战,一个照面后,郑军撤退,大良大胜,双方无人伤亡,郑军一路向西,过了蓉城,一直退到边城,质子也顺利的随着郑军退到蓉城。
然而质子退到边城的消息,被暗卫传回宫里,皇上给的命令是“对待郑国奸细,宁可错杀,不能放过”。两国混战的结果传回宫里,皇上才意识到他上了郑皇的当,郑皇用战争做掩护,目的就是接回质子。
所以最后一次留下质子踪迹的白杨村,处在了危险边缘,面临的是灭村的危机。
郑军撤退,京城命令颂王立即收复蓉城,颂王不能违抗皇命,但是却留了一队精卫,暗中保护白杨村。
收复蓉城后,颂王明白,必须清除蓉城附近的近卫军和暗卫,才可以暂时保住蓉城和龙源县,所以为了配合颂王,沐临清理了龙源县的暗卫和亲卫军,颂王清理了蓉城。
虽然质子回到郑国,但是大良和郑国的和平协定被毁,两国关系又回到了以前,只是大良近几年国库亏空,没有银饷和精兵,否则的话,皇上绝对不会吃这个暗亏,不仅没有支援到郑国四皇子,凭白丢了几批粮草,损失了无数近卫军和暗卫,但是这都是在郑国局势混乱的前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