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举头三尺有神明(求推荐)(1/2)
建虏退走后,济南人自发在当日济南城被攻破的地方,为在济南保卫战中英勇捐躯的山东巡抚宋学朱、历城知县韩承宣建立了祠堂,说来也怪,在人们挖掘土地的时侯,突然涌出一股甘甜的泉水。济南人于是把祠堂命名为“双忠泉”。历经岁月变迁,前世胡子睿去济南的时侯,双忠祠己不存,但“双忠泉”泉水仍然默默喷涌,与旁边的“双忠泉”碑一起缅怀着烈士的英灵。
崇祯皇帝听到济南陷落,德王被捉走的这个噩耗,险些晕倒,他终于还是按照卢象升之前的建议,抽调了洪承畴和孙传庭前来勤王,多尔衮见明军集结重兵,估计再占不到什么便宜,这才自行退兵回辽东去了。
崇祯十一年(公元一千六百三十八年)八月间持续至崇祯十二年三月的这次建虏入寇,又称为“戊寅虏变”,历经五个多月,建虏攻破了包括济南在内的七八十座城池,俘获人口、牧畜四十六、七万之众,掠夺黄金、白银合计一二百万两,整个畿南附近的州、县黎民百姓被屠戮、俘获殆尽;原本富裕繁华的畿南州县经此一役后”十室九空“、”赤地千里“,给广大的黎民百姓造成了巨大的劫难!
遍观这次“戊寅虏变”中,明朝自兵部尚书杨嗣昌以下的各级督抚畏敌如虎,坐视建虏残害百姓,卢象升部的巨鹿之战是双方唯一一次大规模的野外交锋,也是杀死、杀伤建虏人数最多的战役!
建虏退去后,崇祯皇帝以“防御不利”,“陷城失地”为由诛杀了保定巡抚张继平、山东巡抚颜继祖等一大批文武官员,然而,崇祯皇帝对于在此次“戊寅虏变”中,既没有摸清建虏的兵力布置情况、又不能调集军队进行防御,连疏散民众的工作都没有去做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死道友不死贫道”,直接坑死了卢象升部的高起潜却“网开一面”,轻轻地责备了两句,就放过了他们。
杨廷麟回到京城,向崇祯皇帝上书,奏明巨鹿之战的情况。杨嗣昌为了掩盖自己指挥不力,害得卢象升全军覆灭的过错,向崇祯皇帝进了馋言,反而诬蔑杨廷麟所责不实,将他贬去江西。后来杨廷麟在隆武朝担任兵部尚书,在赣州保卫战中以身殉国,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愧是卢象升的好兄弟,没有辜负他当年的期待。
杨嗣昌重新派了一个叫俞振龙的手下去巨鹿探听虚实,当杨嗣昌听到俞振龙所说的情况和杨廷麟差不多,心里有鬼的杨嗣昌便责备俞振龙在说谎,杨嗣昌对俞振龙用了重刑,希望他能改口,俞振龙宁死不从,只是反复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不能凭白诬蔑像卢大人这样的忠臣!“杨嗣昌对卢象升恨之入骨,一直不肯给他死后相应的待遇,直到杨嗣昌死后,崇祯皇帝在群臣的劝谏下才认清了卢象升之死的真相,为他举行公葬,并追封卢象升为太子少师加兵部尚书衔,也算是还了卢象升一个迟来的公道。
杨嗣昌的“倒行逆施”激怒了朝堂上的一位大臣,此人就是和卢象升同一年考中进士的黄道周。黄道周字幼玄,祖籍莆田,曾祖时搬迁到漳浦县,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人(现东山县铜陵镇),虽然都是天启二年的进士,黄道周的年纪要比卢象升大十五岁,此时已有四十三岁,黄道周皮肤较黑,身材虽然削瘦,但炯炯有神的双目透露出他的身体素质并不差,自然这与明末的士大夫们,平时注重身体保养,营养的摄取也比一般人是离不开的,所以他们的寿命要比一般人高得多。
黄道周天性聪慧,十四岁就被人称赞为“闽南奇才”,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书法中结合了钟繇(三国时曹魏书法家)、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号称“书圣”)等魏晋书法大家的常处,有别于当世的书法家董其昌等人;黄道周在二十三岁就开始著书立说,先后著有《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等著作,黄道周的学问得到了当时仕人的认可,人们把黄道周和当时的另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相提并论”,并称二周。
黄道周三十八岁时才参加科举,在那一届的进士属于年龄较大的,他的才华得到当时的主考官--袁可立的赏识,将他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进入户部担任主事的卢象升相比,黄道周的前途明显要更光明得多。
原来大明王朝自英宗时代后,朝野上下便在阁老的人选上就形成了惯例:即不是进士的人不能进翰林,不是翰林的人不能进内阁,因此能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以后就是内阁的人选。万历朝大名鼎鼎的权相张居正,他的仕途就是从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开始的。
黄道周看到当时进入翰林院的同僚,每天“无所事事”,只会“高谈阔论”,等着熬资历,一级级地由往升到内阁,黄道周痛心疾首之余,作了《矫轻警隋文》篇来提醒同事们,如今的大明王朝正是多事之秋,要注重实务而不能过于骄傲放纵,黄道周此文引经据典,写得既生动形象,又引人深思,黄道周也因此得到了翰林院的同僚尊敬和器重。后来魏阉在朝堂中专权日盛,黄道周看不惯魏忠贤的所作所为,于是放弃了远大的前程,辞官而去。
黄道周在崇祯年间被重新启用,担任经筵日讲官。他在崇祯皇帝举行的会议上,当场连珠炮似地质问杨嗣昌,为何要急着和建虏签订城下之盟,为何要掩盖卢象升之死的真相,为何迟迟不给卢象升收敛。当时,崇祯皇帝看杨嗣昌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