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鞋业批发市场(1/2)
厘清了思路,王一元决定把突破口放在市内的各个鞋业批发市场。
他花了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用扫楼的方式,快速的把全部相关的市场都过了一遍。七浦路的鞋业市场,斜土路的鞋业批发市场,曹安路的轻纺批发市场,漕溪路的轻纺批发市场等大大小小十多家市场,王一元在每个摊头铺面都留下了新台沪公司的简介资料和自己的名片,并且和每家商铺老板都有或长或短的介绍交流。
出于工作需要考虑,王一元的名片上并没有印上总经理的头衔,还是写的业务经理。
因为有制作鞋盒及包袋方面的丰富经验,亦或是公司简介上一连串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客户名单,特别是行业内人尽皆知的国立袜业的影响,没过多久,这一块的市场竟然很快就有了反应。慢慢的零星就有询问和制作鞋盒的电话,陆陆续续反馈回来。
接触一多,王一元逐渐发现了商机。这些批发市场商户需求的基本上都是小单,有时甚至只有几十百来个鞋盒或是包袋。这么小的量,属于大厂看不上,小厂嫌麻烦不愿意做的类型。但小单也有一个好处,竞争少,价格灵活性相对就大。这样就相当于给了王一元可操作的市场空间。
王一元对这些小单子不嫌弃,来者不拒,只是在价格上按订单量的多少分别作了调整,相对比一般情况下报价稍微高一些,同时坚持现款现货。这些市场上的商贩,整日和人打交道,都是人精和明白人,他们知道因为批量少,工厂生产上有难处,理解和认可王一元的做法,对王一元的报价等还是比较好说话,价格方面多个一毛两毛的也就不太在意,钱付得也比较爽快。
一段时间做下来,王一元和肖云华一核算,这些小单,除了生产上相对麻烦和繁琐一些,其实工厂的利润还可以,甚至比一些长单还要划算一些。这样就坚定了王一元继续发展这块业务的想法。
连续几个星期,王一元都是早出晚归,白天基本上长驻在市区,就在这几个市场间来回的联系接单和协调发货送货。做的久了,王一元与这些市场里的商贩基本都熟悉了,至少也混了个脸熟。商户们都知道有一个做印刷的高个子小王,不管单子大小,都喜欢交给王一元处理。
从海通路的工厂出来,王一元一般在吴泾坐178路的始发站到徐家汇的天钥桥路辛耕路的终点站。178路这班公交车比较方便,不仅车次多,而且终点站就在徐家汇,非常方便再次出行。难得的是这趟车的晚班车要到晚上十一点半,基本上不会耽误王一元回工厂的时间。
因为各个市场间距离比较远,骑自行车不太现实,也吃不消,王一元新买了一个电瓶车,这样跑起来方便些。下了公交,王一元就骑上电瓶车在各个市场间跑来跑去。就是充电有点麻烦。后来和商贩们熟悉了,电瓶车有时就存放在他们商铺里面,这样既解决了充电问题,也解决了夜间存放的难题。
一大早市场刚一开张,王一元来到七浦路兴达市场地下层的鞋子批发市场,在一家专卖运动鞋的铺位前停下来。
这家店铺的老板是上海人,姓胡,王一元和他混熟了,就叫他老胡。老胡原来是上海一家国有皮鞋厂的车包工。九十年代初,公司改制,皮鞋厂被一浙江老板整体买下,品牌留在上海,工厂却搬去了浙江。老胡全家都在上海,自然不可能去浙江长期工作,所以就下岗了。下岗后老胡倒想得开,拿了工厂的补偿金,自己出来创业,就在自己家的小区门口摆了个修鞋摊。因为手艺娴熟,价格公道,他很快就做出了名声。老胡至今还念念不忘自己在皮鞋厂的那段荣光,用老胡的原话说,他是捧过铁饭碗的原装正版下岗工人。
2000年前后,上海七浦路市场开始改扩建,老胡看到了商机,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小有所成的修鞋摊头,把自己所有的积蓄,还找人借了近六十多万,买下了现在的这间铺面。铺面在这一层里面算是比较大的,有五十多个平方。没几年,随着七浦路市场的日趋兴盛,这间铺面的价格翻了几番不说,市场面积大小差不多,位置还没这里好的铺面光年租金就超过了六十万元,还供不应求。老胡现在独家代理好几个晋江的品牌运动鞋,雇了3个营业员,生意做得非常不错。
王一元走进铺面,没见着老胡。营业员跟王一元熟悉,用手指了指最里面。最里间是隔间,分上下两层,分别是临时周转仓库和胡总的办公室。推开办公室的门。老胡正在里面茶泡,见王一元进来,他招呼王一元过来喝茶,来来来,刚泡的铁观音。
之前老胡找王一元做过几次纸盒,说话就比较随意一些。老胡取笑王一元道,小王,你这个业务员不要太好啊,比我们上班的还准时。你们老板要高兴死了。到底给你发多少钱啊,你这么积极?
王一元喝了一口铁观音,说道,要不,我到你这里来打工?你给我多发点。胡总说道,行,我看好的。只是我们小地方你怕是呆不牢啊。两人都忍不住笑了。茶过三味,王一元说道,现在的鞋子批发市场,特别是运动鞋我看还是蛮好的。我在想,胡总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胡总笑道,你们年轻人鬼点子多,有什么想法,说说看?王一元喝了一口茶,说,这铁观音汤水比较清淡,喝起来略微偏甜。老胡说,这是新茶,清香型的铁观音。
王一元说,要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