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知悔(1/2)
在确认老师傅死亡后,毛所长搜到了那封信,粗略看了一下后,才得知老师傅是天津人,解放前来到当地的一间寺庙当过几年的和尚,在解放后才在医院看管太平间。
追根溯源,他的背景也是案件的基础,所以徐警员连夜奔走远郊。结合徐警员的调查,事情大致如下:
那间寺庙在解放后改建为当地的历史档案馆,原来的僧人多数都已到别处挂单或像老师傅一样被迫还俗。
当徐警员马不停蹄到达那所位于山坡的历史档案馆时,已经入夜,馆门关闭。周围少民居,远离城镇,他一时也不知道找谁联系,也怕耽误任务,就在门檐下蹲了一夜,一直等到第二天破晓好歹有工作人员过来开门。
工作人员姓张,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穿着一身的浅绿色军装,明显裁剪过,看起来布料有些年头了,和徐警员一样戴着眼镜,只不过度数深了很多,看了半天,才辨认出面前的徐警员是个警察。
寒暄过后,两个年轻人已经很熟络,也不拘礼,相互以小徐、小张称呼着。
小张把徐警员带到休息室,给泡了一壶热茶,又给了一袋面包,吃了这些,徐警员才精神了一些。
在露天待了一夜,徐警员的眼白上布满血丝,努力支撑着打架的眼皮,亏得部队时的刻苦训练打下基础,让他坚持了下来。
职责在身,徐警员不敢耽误。可是如今想找原来住在寺庙的人已经不可能,这个小张年纪太轻,想必知之甚少,于是想等等其他年长的工作人员询问。
从到达档案馆到现在,几乎都是在黑夜中度过,徐警员很少去寺庙,见到这类建筑反而饶有兴趣,他观察着这间院所。小张介绍说,休息室是从僧人居住的僧寮改建的,很宽敞。只不过冷森森的。可能是建筑材料和地理位置的关系。
小张见徐警员双手抱着茶杯,不自觉地在抖,就从柜子里拿了一件军大衣给他。
裹着军大衣,徐警员连表感谢。却发现这件军大衣也很陈旧。也经过修补。不免问起来。
一问之下,徐警员才知道小张正是自己要找的人,军大衣的主人原来就是老师傅。
据小张介绍。别看他年纪不大,在历史档案馆成立前就住在这里,也就是说,他是在寺庙长大的,而且是个孤儿,他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寺里的僧人都叫他小子。
从小他就跟着寺里的僧人吃斋念佛、诵读经文、劈柴洗衣,虽然苦点,但是三餐温饱,得过且过可能就这样过一辈子了,可就在一个特殊的夜晚,他遇见了一个人,改变了他。
&年的一夜,刚过十八岁生日的小张收拾着自己的寝室,也只有在这个日子里,方丈才容许他休息一天。
他是二月初二被寺里的僧人捡到,这天也就成了他的出生日期,那年头兵荒马乱,到处都有丢孩子捡孩子的事发生,只不过能活下来的微乎其微。小张就是其中的幸运儿。他没有剃度,和一名火头僧人相伴住在厨房的隔间里。火头僧人年过七十,近年来痨病缠身,有半天是躺在床上的,所以小张经常给火头僧人打下手,久而久之,小张其实就成了掌厨。边看他年纪轻轻,干活却非常尽心,做什么都不拖延。
他收拾完后,夜幕降临,只听得厨房外有老鼠啃食的声音,节奏很快,不时还打声嗝。寺里的粮食都存放在厨房,被老鼠吃光是早晚的事,于是他蹑手蹑脚寻找着声音的来源。
他双手端着面盆,想着待会儿把老鼠扣在盆内再放生寺外。寺庙里经常会有老鼠光临,念佛之人不杀生,周而复始地把老鼠放生寺外也算是无奈的功德。
就在两袋大米与柴堆中间的空隙中,他看到了一个穿着破洞百出的军大衣的人正在啃食着什么,米袋被他划破了一个大口子,白花花的大米散了一地。
这人便是老师傅。
小张大吃一惊,倒不是见到老师傅,而是自己所藏的半块腌肉就在那里,这人生米就着腌肉就大吃起来,毫不嘴下留情。小张不是和尚,用不着吃素,但也不能明目张胆在寺里开荤,所以经常把腌肉、咸鱼藏起来,偶尔打打牙祭。
眼见被人偷吃,小张是心急如焚,恨不得上去把他拽走,转念一想,谁没有落魄的时候,连生米都吃,想必也是被逼无奈,才会入寺偷吃,心一软,便开口询问。
老师傅听到背后有人问话,也不惊慌,不紧不慢地站起来,眼睛直直地盯着小张,接着从兜里掏出一条红绳握在手心看了一会儿,送到了小张手上。
小张一看之下又惊又喜,只见那条红绳上竟然挂着六个金弥勒,憨态可掬,活灵活现。
那晚之后,小张和老师傅竟成了忘年之交,彼此相见恨晚,犹如父子般相互照顾。后来,火头僧人病情加重,不久便圆寂了,这可急坏了小张,凭他一人之力,怎么张罗全寺僧人的口腹。这个时候,老师傅自荐接下厨房,别看他其貌不扬,菜烧得却很了得,深得僧人们的喜爱,粗茶淡饭在他的手中竟成了美味佳肴,但按照寺规,若要长期掌厨,必须为本寺僧人,不料老师傅把心一横便落发为僧,接替火头僧人留在了寺院,法号知悔。
小张对于老师傅的来历并没放在心上,一来不好意思主动询问,二来似乎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每当夜幕降临,老师傅都辗转反侧,非当鸡鸣三声才能合眼,终于有一次,小张从山外挑水时不慎受伤,躺在床上足有半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