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周纪二(2)(2/2)
后拥,戈甲林立,一物不具,先生就不会出行。周书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的一切作为不是恃德,而是恃力。你现在已经危若朝露,却还不思悔过,贪食商於之禄,流连秦国的权力,积蓄百姓对你的愤恨。秦王一旦捐弃宾客而不再立朝,秦国能收取你的性命的人你以为只是少数吗?”商君不能听从他的劝告,过了五个月,大难就到来了。
三十二年。韩国申不害卒。
三十三年。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魏王说:“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对我国有利的建议吗?”
孟子说:“君王何必谈论利,不过是仁义而已。君王说什么可以对我国有利,大夫说什么对我家有利,士庶人说什么对我本身有利,举国上下都以求利为原则,国家就危险了。没有人因为仁爱而忘了他的亲人,也没有人因为尚义而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后面。“魏王说:”好。“
当初,孟子拜子思为老师,向他问起牧民之道何者为先,子思说:”以利为先。“
孟子说:”君子教民当以仁义为先,何必拿利来引诱他们呢?“
子思说:”仁义就是利的体现,为上者不仁则为下者不得其所。为上者不义,则为下者争饰诈非,这才是真正的不利。所以仁义就在利中。易上说,利是义的体现,又说,利可以用来安身,以光大美德。”
司马光说:其实孟子和子思的话是一样的,只有仁者才知道仁义为利的大处。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因此孟子见梁王,只说仁义而不提利字。是因为对话的人不同而已。
三十四年。秦伐韩,攻拔宜阳。
三十五年,齐王魏王相会于徐州,互相称王。
韩昭侯作高门。屈宜臼说:“君王必定不能走出此门。为什么?此门修的不是时候。往年君王得时的时候不修高门,去年秦人攻拔宜阳,今年天下大旱,君王不因此时急民众之急,而修此无用之门,这不是不知时宜吗?”
越王无疆伐齐。齐王使人前去游说,说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被楚国人打败了,楚国人乘胜尽取吴国故地。东至于浙江。越国因此散败,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称君,散居海上,宾服于楚国。
三十六年。楚王伐齐围徐州。
韩国高门成。韩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当初,洛阳人苏秦向秦王说以兼并天下之术,秦王不能用。苏秦就:“燕国之所以不犯寇,不被兵甲,是因为有赵国在南面做屏障。秦国攻燕,将战于千里之外,赵国攻燕,战于百里之内。一旦赵国疲破,则燕国危险了。为了常保安宁,大王应该与赵国从亲,如果天下诸侯抱成一团,燕国就可以常保安宁了。”燕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资助他车马资费,前去说服赵肃侯。苏秦见了赵肃侯,说:“当今之世,山东数国,最强者莫过于赵,秦国所害者也莫过于赵。然而秦国不敢举兵伐赵是因为害怕韩魏在其后牵制啊。秦国攻打韩魏,没有名山大川可做屏障,时间长了就会被蚕食殆尽。如果韩魏不支,就会入臣于秦。秦国没有了韩魏的牵制,就会移兵向赵了。臣根据天下地图分析,诸侯之地,五倍于秦。估计诸侯的兵力,合起来十倍于秦。假如六国合一,并力攻秦,秦国必破无疑。那些以连衡之计游说诸侯的人,都劝说君王割地送秦,秦国得了好处,他们也会身得富贵。他们却不管国家日受秦患只是日夜以秦国的强大来恐吓君王,务求割地。岂不知诸侯之地有限,而秦国的欲求无止啊,总有被割尽的时候,愿大王熟思。窃为大王计,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大家从亲以畔秦。令天下将相在洹水会盟订约,秦国攻打一国,则五国各出锐师,或阻之,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并伐之。诸侯从亲以摈秦。秦甲必不能出函谷关以害山东。”
肃侯大喜,厚待苏秦。尊崇厚赐他。使他前去约会诸侯。
当时正好秦国使犀首伐魏,大败魏兵四万余人。擒其将军龙贾。攻取雕阴。而且将要向东进兵。苏秦恐秦兵至赵而破坏从约,考虑没有可使用于秦国的人,于是假装激怒张仪,使他入秦。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