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朕不用他用谁(2/3)
把他们的军队招到王师的阵营当中,那是出于最迫切的现实需要,是不得不为的事情。现如今的局势已逐渐安稳,怎能一道旨意就赦免了他们呢?“此赦免之举同样是出于最现实的需要,是为大局考虑。”以前那个唯唯诺诺的少年皇帝以罕见的强硬否定了蔡枫华的说法,并且说出一大套合情合理的说法:“湖广之胜,重在一个速字,我王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强敌,看起来局势一片大好,实则是敌强我弱,本无力占据湖广腹心之地。”
这句话说的太对了。
不论张启阳的攻势如何凶猛,也不管战场上的形势是怎样的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从大局来看,湖广的局面依旧是敌强我弱。
仅凭张启阳的那点人马,就算是再把黄得功填进去,也不足实现对湖广的有效占领。
若是阿济格稳住了武昌,必然会有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洪承畴十几万大军就在江北,随时都有可能渡江南下,必须尽快解决湖广问题,否则就一定会出现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湖广之战,最要紧的就是一个“快”字。
仅仅凭借少量精锐肯定不行,必须让陷入低潮的闯军和张大贼的西军残部再次活跃起来。
利用张启阳的少量精锐在摧破关键节点,然后由大量散落各地的闯军残部分兵占领,这才是底定湖广的关键。
“蔡首辅,朕问你。”复隆皇帝的神情就好像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就算是勇毅公攻下武昌,他能把主力用来占领武昌吗?若如此的话,江北的洪承畴趁虚而入,该当如何应对?”
“这……”蔡枫华哑口无言。
能让身为内阁首辅的老师吃瘪,复隆皇帝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在蔡枫华的身上找回了帝王应有的尊严,就愈发的得意起来:“蔡首辅之顾虑,固然是老成谋国,终究是有些迂了,战事如火如电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怎容得按部就班慢慢梳理?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蔡首辅再好好想想吧。”
皇帝本人的这一番虽然婉转,但却说的极不客气,就差直接说出那句“你已经老了,不能再适应瞬息万变的局势了”这句要命的话来。
所有这些对于战场形势和战略大局的分析,完全就是出于张启阳的奏报书文,却被皇帝直接引用。
这些深谙大局的战略分析和预判,完全就是张启阳的意思,只不过是借助皇帝之口说出来而已。
其实不光是这些,就连刚才那三道圣旨,同样是出于张启阳之手。
作为帝师,还是内阁首辅大臣,蔡枫华当然知道自己的这个“天子学生”到底有多大本事。
要是说从谏入流性情和顺,那是绝对的,但要说起这军国大事,这位天子学生真的是个门外汉,所有的这些必然就是张启阳意志的体现。
“臣……老臣也想问陛下一句,这些真是陛下的本意吗?还是勇毅公的意思?”
听了这话,皇帝顿时怒火万丈,若不是顾虑到蔡枫华的老资格和首辅大臣的身份,必然会当堂发作。
强行按捺住心头怒火,故意做出一副毫不在意的神态,拿捏着帝王的从容气度反问了一句:“勇毅公的奏报之中确实提起过这些,朕深以为然。蔡首辅认为有什么不妥么?”
“军国大事,终究不能任凭外臣拿捏。”
“那你以为应该由谁来拿捏?应该由谁来做主?”
不听从张启阳的意思听谁的?
听你们这些部堂高官的吗?
那还是由着你们拿捏?
难道这大明朝的江山我这个皇帝就不能做主了?
皇帝的语气当中表达出了明显的怒意,所有人都听出来了。
关键时刻,作为内阁次辅的黄宏东本想给首辅大人帮腔,最终却缩了回去,继续装聋作哑一言不发。
在大明朝的历史上,怼皇帝一点都不稀奇,一个区区的七品御史就敢于直接和皇帝硬怼,还能落下“直言敢谏”的美名。
当年的嘉靖皇帝何等强势,却被海刚峰怼的踢了桌子,却不能真的拿海瑞还怎么样。
作为内阁首辅大臣,直接顶撞皇帝本人,真不算什么事儿,因为这是正常的工作关系。
尤其是在崇祯一朝,这样的场面早已屡见不鲜,几乎每一次都是皇帝首先低头服软。
越是到了这个时候,蔡枫华就愈发的强硬:“臣遵循的是我大明体制,并无丝毫对陛下不敬之意,仅仅只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蔡枫华硬怼复隆皇帝,皇帝就算是再怎么不快也说不出什么来,因为确实是在谈论国家大事,而不是针对皇帝本人。
但恰恰是这句“对事不对人”彻底惹毛了皇帝。
“好一句就事论事!”沉稳从容帝王气度一扫而空,复隆皇帝高声大喊着,就象是个脾气很快而且非常任性的孩子:“你们总是防着勇毅公,无论他做什么都要说三道四指摘一番,内阁是做事的不是挑错的。你说是对事不对人,为何总是针对勇毅公?”
“这光复故地中兴大明的宏图伟业朕一个人做的过来吗?朕不用勇毅公还能用谁?让你程首辅是收复湖广吗?”
“你们这些人,忠则忠亦,但……”到了这个时候,皇帝已经意识到不能继续再说更加过头的话了,已经到了口边的那句“但你们什么事都做不成”的重话不得不又咽了回去,态度也有所缓和:“蔡首辅也要体谅朕的难处。”
一场本应该皆大欢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