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宝山里抱走几个破坛子(1/2)
.
在温饱制约人口的古代,刘璋对于农事很上心,接过了块茎仔细察看,瞪大了眼睛:“红苕?这不可能吧?”
“红苕?”黄月英一看刘璋脸色,就知道刘璋好像又认识,真是丢脸啊,自己也号称对农事娴熟,还帮着出了新的农法,杂种,间隔,提高了农业产量,可是现在却输给了皇族出身,好像根本没下过田的刘璋。
刘璋仔细观察着块茎,要说是红苕,刘璋绝不会相信,红苕又名番薯,甘薯,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从美洲带回来的。
红苕抗病能力,耐旱能力,适应土壤能力极强,明朝之所以能从几千万人口膨胀到两亿人口,与红苕,马铃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有莫大关系。
红苕来自美洲是公认的,这红苕哪来的?不对,这好像不是红苕。
刘璋用手抠开了外层,里面露出暗灰色的果实,刘璋皱眉,红苕果实是白色的,可是自己拿的块茎玩意,虽然不是白色的,但是鬼知道是不是放太久的原因。
刘璋突然想起一个典故,以前自己看过一本植物图册,上面列举古代文献中的植物,其中有一种物种引起了刘璋兴趣,不因为其他,因为那种植物就叫甘薯,与欧洲传进来的番薯同名。
而实际上,甘薯之名,根本就是来自于那个文献。
那文献名叫《南方草木状》,上面记载了一种农作物。
甘,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大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
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贮之,以充粮糗,是名粮。
这里就说了一种叫“甘薯”的作物,里面记载的味甘,性平。无毒,都与红苕吻合,里面记载种植之法破为随便,也附和红苕的简陋种植。
能够作为主粮,不用怎么管理,都是红苕的特征。
唯独对茎叶的描述,与红苕有出入。但是大致相差不多,只是说这种甘薯更接近芋的形状,但是绝不是芋。
大多数特征都与红苕吻合,只有少部分与红苕出入。所以当初红苕传入中国,本叫番薯,但是一些地方改成了甘薯,不止是红苕味道甘甜。
《南方草木状》成书于晋朝。远远早于明朝。
刘璋推测《南方草木状》描述的“甘薯”,或许是类似于红苕的作物。上面也说是“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种植的。
“旧”说明是以前,很可能在《南方草木状》成书前,甚至很久前就已经消失了,只是作者了解到有这么一种作物而已。
而海中之人,海头古城的年代,海头不也是海城吗?珠崖之人能种植这种“甘薯”,海头的人为什么不能种植?
很可能这种“甘薯”就是消失了几千年的一种古老作物,最后只剩下一些残言碎片,不能考证。
如果这个坛子里的块茎真的是《南方草木状》记载的“甘薯”,那它至少具备了几个特征,第一是容易种植,具体是耐旱抗涝,还是两者皆抗,不确定。
第二是产量大,可以做主粮。
就这两个特征,不管是不是红苕,不管是不是《南方草木状》描述的甘薯,刘璋都觉得值得一试,如果试成功了,那绝对是对中华民族的卓越贡献。
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千斤,南瓜亩产三千斤,红苕亩产四千到六千斤,一般的地方都能达到五千斤。
这样庞大的亩产量,就是自从红苕引进后,养猪开始盛行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农村都拿红苕给猪养膘的原因,即使是八十年代食物很不丰盛的时期也是如此。
如果种植成功,这一坛子块茎,比一坛金子还要值钱万倍,刘璋不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也不知道能不能种活,立刻让士兵封了,并且直接取名红苕。
接着又在殿中发现了一些种子,不过没有什么惊喜,胡豆,冬瓜都已经开始种植,只有花生,现在大汉的花生都是灰皮的,颗粒也小,这里的花生米却是暗红色,说明在很久以前应该是红色的,颗粒也大。
刘璋命人将南瓜子坛子和红苕坛子,还有花生坛子全部小心带走。
逛到后殿,除了一些住房,只有一个殿中摆放着许多灵位,黄月英认识上面的文字,竟然是三苗文字,这可是货真价实的三苗文字,不是刘璋胡诌的“三苗数字”“三苗科学”。
从这些灵位和一旁的卦语,湛海蓝等楼兰人才知道他们竟然也是三苗后裔,是以前从中原迁徙过来的。
王宫虽然很辉煌,但是毕竟只是一个小国,和中原宫殿没法比,很快就逛完了,刘璋带着人走到前殿。
好厉害看着辛苦这么大一趟,竟然只抱走了几个坛子,大是不忿,对刘璋道:“主公,我看我们把这些金银珠宝都搬走吧,大不了给楼兰人留一点,可以买好多粮食呢。”
“你以为有金银就有粮食吗?”刘璋问道。
“难道不是吗?别的不说,这里那些塑像待的金面具,按照现在我们大汉的最高价,一个金面具可以换几千担粮食,这还是碎了卖,我看那金面具艺术成分很高,指不定可以值几十万石粮食。”
刘璋诧异地看了好厉害一眼,这丫的还懂艺术成分。笑了一下道:“粮食的市价是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的,人家农民就产了那么多粮食,之所以现在价格是那样,那是因为黄金白银没有泛滥,而且没有全部涌入粮食市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