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掰直了(1/3)
(新书《我做杀手的日子里》求支持,求a约……)
--------------------------------------------
“或许有。”朱棣一喜,许仙却摇了摇头,说,“可惜做不到。”
让仇人盯上,没人开心地起来。让命运盯上,那这人几乎可以去死了。这种事真的很难办。
“孤知道了,会使人运来水泥建城的。”
自从发大军以来,朝廷不仅没有指责自己,反而多有援助。这在中国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之事。
这可是对外用兵,一个绝对会让大臣们攻讦的地方。
不要说他一小小的藩王,就是为后人所共仰的唐太宗征高丽,也为人所诟病,所阻。
早在唐朝建立的第二年,唐高祖册封高丽国王高建武为辽东郡王。百济、新罗也相继贡献方物,唐廷又册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真平为乐浪郡王。三国共受唐封,仍相攻击。
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太宗在朝廷中发言:高丽在汉武帝时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唐从海陆两方进攻,高丽可能再被征服。642年,高丽发生政变,政客泉盖苏文杀死高丽王,另立王侄为王,自立为军事统帅。该政客一向对以对中国强硬而著名。现在他执行更为独立的摆脱中国的政策。此后,三个朝鲜王国的关系日趋紧张。
643年,自称中国藩属的新罗来报:高丽联合百济多方进攻新罗,并切断了新罗贡使前往长安的线路。这威胁到唐的经济利益不说,高丽分明就没把大唐放在眼里。太宗毕竟是一代明君,他先通过外交途径劝说高丽与新罗言和。但执掌高丽大权的泉盖苏文不吃这一套,居然拘留唐使,直犯大唐皇帝龙颜。太宗决定亲讨这个有眼无珠、轻君犯上的国家。
正所谓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这是正当的。而且正义的。
然而,唐廷文武大臣绝大多数不赞成这一远征计划。太宗智囊团“团长”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远征,褚遂良也力谏止征。当时大臣李世绩没明确的反对。武臣嘛,立功进爵需要军事行动成全的。
以前,朱棣只听书生们说,还不觉得中国有什么不对。但是在这几天,特别是许仙说过:“战争。不要总是以各种借口阻挠它,哪怕自己憋屈死,也要忍。没有这种说法,国家养你们,本就是为了解决困难的,而不是让你们制造困难……”
朱棣听懂了。是啊h然大势不让己方强盛。那么肯定无论做什么都是难的,所以才会请了你们做官。如果什么都解决不了,一味强调困难,那么要你们还有何用?
朱允文一心削藩,抓捕自己。改变他的想法难不难?但是他变了,不仅不再抓捕自己,反而支持自己……
于此。朱棣相信只要是许仙有办法,不用自己恳求,自己的王叔也会出手的。王叔所做的一切,都是真心的。不过是建个城吗?如果因此可以统治这里的土地,其功之大,足以传世。
“王叔,建了城,便可以拥有这些土地吗?”不放心。朱棣多问了一句。
谁知,许仙摇头说:“不知。”
这一下朱棣淡定不了了。这些土地是打下来了,但是打下不等于拥有。就像前面说过的,这三千里土地在中原王朝过来后,便立即觉醒了民族主义。极其的诡异。
即便有李成桂这个叛逆者在,他们还是觉醒了,这给了朱棣的大军不少的负担。如果不是朝廷支持,恐怕他已经呆不下去了。
“其实我们可以学忽必烈。”许仙皱着眉说。
“学忽必烈?”朱棣不肯定许仙在说什么,而且他即便有所猜测,也不好接话。
因为1259年。高丽世子应蒙古要求入朝,前往正在四川前线督战的蒙古大汗蒙哥军营。当他到达六盘山时,得到蒙哥7月在钓鱼城去世的消息(正史说是染病,也有说是攻城时被宋军打伤致死的),于是改道向南,正巧遇见从前线返回的忽必烈。此时忽必烈正打算回去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高丽世子此时前来觐见,无疑是一个吉兆。他十分高兴,对部下说:“高丽远在万里之外,即使是英明如唐太宗,亲征也不能使其臣服,现在高丽世子主动来归附于我,这岂不是天意让我即大汗之位。”
这样的信息,绝对会让人想歪了。
许仙说:“不错,学忽必烈,其实一开始高丽人也是反抗蒙古人的统治的,但是当元公主下嫁后……”
这段历史是这样的,当高丽世子主动归降忽必烈后,忽必烈让王与自己一起北行,共同抵达开平。不久,高丽高宗去世,高丽世子回国即位,这就是高丽元宗。但1260年元宗继位后,国内并不安定,权臣林衍和金俊一直把持着朝政。而由于蒙古多次入侵高丽,高丽国内的反元情绪不断高涨,对这位蒙古人所立的国王本就十分不满,加上忽必烈南征南宋的时候,高丽又被迫为蒙军制造战舰,提供粮草,国人对亲元的元宗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在这种情况下,1269年,高丽权臣林衍趁机废掉元宗,拥立安庆公为国王。得知消息的忽必烈立刻派使臣前去责问。在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林衍被迫拥元宗复位。为了巩固高丽王室的地位,高丽元宗决定与元王室联姻。
与元朝的联姻让高丽王室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原本对高丽国王粗暴无礼、颐指气使的元朝使臣和达鲁花赤们现在居然也开始讲起礼仪来,对忠烈王格外尊重,而这是元宗在世时想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