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崔氏难产(一)大修(1/3)
崔氏难产(一)
张家村是晋国西北部濮王治下归属于绥阳县境内的一个小村庄,村庄统共只有两百余口人,且多是老弱妇孺,村内的壮年劳动力早就在国家一次又一次的征兵还有沉重的赋役中死伤殆尽。幸而小村庄本就地处偏僻,四面环山仅有一个羊肠小道一般的出口,频繁的战乱还有没有丝毫可搜刮的油水,县内竟是隐隐忘记了此处小山村,尤其是去岁,六郡之乱使得北方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县里面所谓的大人们更是没有心思来治理下属的许多残败小村。因此倒是让不少类似于张家村这样的小山村村民们得到了一夕苟延残喘的机会。
村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需要从集镇上换取外,几乎能够自给自足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
如今是春季,漫山遍野是烂漫的山花,然而山脚下开垦的贫瘠土地上却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农民,春季是播种的季节,他们不能耽搁一丝一毫,否则这一年更或是来年就没法生存下去。除了他们,各家的半大小子也纷纷扛着农具在田间地头上走动,农忙的时候,只要是劳动力都得为这个家尽上一份责任,农家的孩子是没有悠闲可言的。除非他们能像村子西边山腰上的崔秀才一样有一个功名在身。
可说实在的,有功名在身又怎么样呢?在外边活不下去,崔秀才还不是躲到了他们这小山村,百无一用是书生,如今崔秀才也就靠着祖产吃饭,又不事生产,在他们看来崔秀才的家底也终有一天会掏空的,所以说还是老老实实地种地的好,他们这样的人家想要靠读书出人头地是很不现实的。
至于那几户将小孩子送到崔秀才家中蒙学的,那纯粹是找个人能免费给他们看孩子,去崔秀才家上学只要交几条肉脯,说是束脩,对于他们来说这束脩倒是比较容易获得的,会打猎的自己去山上捕获猎物,不会打猎的拿些东西和村里唯一的猎户张二牛换一换就是。一辈子的农人哪有那么多时间照看小孩子,以前没有崔秀才的时候,家里五岁以下的小孩子一般都是腰上系根带子拴在桌脚下,放点干粮,任由小孩子爬,大人便出门去忙地里的活计。稍大点的孩子就要帮着干农活。至于刚出生的那些个小娃娃,父母放心的就搁家里,不放心的背背上,到时候往田埂里一塞,还不是这样。
不过现在,有了崔秀才之后,这二到五岁的小娃娃就有了去处,崔秀才的学堂可是能管束住这群没事儿找事到处蹦跶的皮猴子。当然,也有些贪图这事儿省心的妇人,抱着自家才刚出世没多少天的婴儿上门求学,当即便将崔秀才气得脸色发青,手指发颤。你还别说,崔秀才看着文文弱弱的一白面书生,发起火来还很有几分气势,那妇人当即抱着自家孩子跑了,事后每次见到崔秀才还绕着走。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村里人惊奇地发现,在崔秀才家里蒙学过的几只皮猴子看起来竟然明显地不一样了,不再是像以前一样懵懂无知,眼神中也明显多了灵气儿,有些孩子说出来的话就是连自家老子都要刮目相看,那些个比他们年长的哥哥们甚至还不如弟弟,发生了事情竟然总是找弟弟拿主意。
对于这样的变化村民们也是看在眼里的,所以渐渐的他们又凑了几条肉脯将家里的大孩子也送了进去蒙学,只是这些大孩子农忙的时候是不会老老实实上学的,而是三不五时的要回家帮忙。所以,到后来,崔秀才的学馆有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流着鼻涕的小娃娃反而是大孩子的前辈是学长。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田埂里是绿油油的青草,清新而又浓郁的味道在农人们将它们连根拔起的时候最是清晰。偶尔几只青蛙在草丛间跳跃,引得几个没什么耐性的孩子追过来扑过去,然后一头撞在自家老娘身上,被重重地扇上一个大耳刮子,教训过之后,这孩子也就能老实一会儿了,低着头委委屈屈地接着去帮着除草什么的了。这就是农人孩子的教育方式,在他们看来,不打不成器,暴力手段才是最实在的。
就在这日头渐至中天的时候,村子西边山腰上下来一群四五岁的小孩子,来到田间地头上找自家老爹老娘要吃的来了。
一看到自家娃子,老爹老娘就奇怪了,“以往这都不到下学的时间啊,怎么这会儿就回来了?难道是你惹先生生气,先生赶你回来了?”
“不是的,”小孩子立马摇头,“是先生的娘子要生娃娃了,先生去照看了,所以才先下学了。”
“什么?那个崔先生的稀罕娘子要生了?”好吧,至于为什么要说稀罕娘子呢,是因为崔先生的娘子确实稀罕,和他们长的都不一样,因为人家不是中原人,这个懂吗?他们猜,那女人是从北边来的,眼睛大大的,是蓝色的,鼻子高高的,是尖的,头发不是黑色的还微微带卷的,身高比一般的男人还高,看上去还是挺怵人的。这话是从王婆子母女两那儿传出来的,事实上,崔先生很是喜爱他的娘子,藏得严严实实的,他们中还真没谁见过那女人。至于自家在崔先生家蒙学的孩子,他们中倒是有几个见过,问他们长得咋样,孩子就摇头摆尾地念起来,什么“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可是这话他们能听得懂吗?所以,即使崔先生他们搬来近一年了,崔先生的妻子长得到底什么样,对于村民们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