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试探(1/2)
还在路上的林如海不知道,京里已经有一大堆的御史等着批斗他了,弹劾他数典忘祖的折子就像雪片一般一本接一本的摆上皇帝的龙案,却都被皇帝压下。
便是将军府的老太太,林如海的岳母大人也在心里对此很是不赞同。甚至专门把贾敏叫过去一顿排揎。
她心里和那些御史倒是想的差不多的,觉得林如海此举太过惊世骇俗,也太过不孝了,不说林如海这一支本就血脉单薄,如今也只林如海一家。就算是像贾府一般子孙繁盛,也不能贸然分宗。
家大业大才是兴盛之道,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多子多福几乎是被所有人认同的。
因此林如海此举简直就是和所有人认同的事情唱反调。这对于以后的发展可是不利的。
当然了,这些人并不知道林家当年那一场纠纷,这件事在当时也就少数几个林如海的至交好友加上皇帝还有林家人知道罢了,当然还要加上那个伸出援手的苏州知府。不过,即便是这些知情人也没几个认同林如海这次的做法。
别的不说,当初替林家做主化解了这场纠纷的太上皇如今因为那大年夜的刺杀伤口还没愈合,还在休养,可以说自顾不暇,自然不会理会这些事。
其他的,那个苏州知府张启华当初因为帮着林如海母子算是惹到了苏州林家,化解了纠纷之后,林如海母子倒是拍拍屁股去了京城,他却还是要在此任职的,此后便被怀恨在心的苏州林家人频频的下绊子,林如海当时却还没出仕,实在是帮不上忙。
后来实在是干不下去了,被评了个政绩不好调到了贫瘠之地,就是肃州。这地方山穷水恶的,虽然还是做知府,可是比起苏州的富饶繁华可是差远了的。这算是被林如海一家给连累了吧?
可是有一句话说得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位林老太爷的学生因为林如海的连累被贬到了如此不毛之地,却恰好等到了他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把这人人都不愿来的不毛之地愣是改造了一番,不适合种粮食就种果树,没想倒是撞到了点子上,如今那些饭都吃不饱的百姓竟然都慢慢走上了小康生活。而这原本算是倒霉的肃州张知府也因祸得福被连升两级成了知州。如今也算是封疆大吏了。
如今这位张知州也听说了林如海与族中分宗的事情。心里也是有些不太赞同的。
说句不好听的,当年的事情,他可算是全程旁观的,自己还是个受害者。暗他的想法,若是真要分宗,当初闹出那事的时候直接就分了宗多好,还理直气壮,博得了大多数人的同情。而且那时候分宗顺理成章。他相信,如果当时林家母子便提出要分宗,皇帝绝对会帮助他们办成的。可是如今,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突然提出要分宗,难免为人所诟病。
而这也是大多数知情人的想法。却不知,林如海事实上却是另有考量。
别的且不说,便是为了黛玉。前世黛玉在贾府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任人欺凌的时候,族中人在哪里?他们有念过同族的情分了吗?倒不是说让他们对上贾府,可是派人去看看黛玉总是可以的吧?
同族是干什么的?富贵的时候互相提携,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辉煌未来;有人落难的时候加以帮扶。这方是族人应有之道。
林如海反正是觉得自家以往做的已足够好了。前些年自己一家独大,在京城为官,还是几世列侯,但也从来没有忘记过接济族人,勤勤恳恳的为他们办族学,置办祭田,过年过节的也不少了他们的礼物,说句不谦虚的,很有些人家过年全是指着自家送的年礼了。甚至主动给族中的子弟提供好的读书机会,培养他们出人头地,虽然没有几个出仕的,可是自家该做的都做了,自觉是进到了同族之义了。
可是自家这么多年的付出得到了什么?先是在自家失去顶梁柱的时候趁火打劫,恩将仇报的要瓜分了自己家,后又在自家绝后,黛玉无依的时候不管不顾,这就是他们的同族之义吗?既然如此,不要也罢。
况且,林如海还有以绝后患的想法。自己夫妻都是跟着黛玉修仙的,而且年纪已大,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离开这里,去云游或者寻求更大的机遇。黛玉的那些弟妹会不会也一起还不一定,万一到时候那些人仗着老资格再来欺凌弱小怎么办?还有,黛玉以后是要嫁到皇家的,虽然不会当皇后,可是也不能要一门会拖后腿的亲戚。那些无耻的族人万一再做出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拖累了黛玉岂不是后悔莫及?因此,倒不如早早的划清界限的好。
林如海自然是不知道,等他回京就会迎来一份大礼,正是他考虑的事情。
原来皇帝看到了众多的弹劾林如海的折子之后,也觉得为难,这么多的弹劾逼得他不处置都不行,可是他也知道林如海做什么都是有道理的,又是自己的心腹,实在不想惩处林如海,就去找了太上皇。太上皇虽然在休养,不宜操劳,可是说说话什么的还是无碍的。如此皇帝就从太上皇口中得知了当年那一桩公案,也是唏嘘不已。如此,自然是更不想办了林如海了,本来就没错嘛!什么同族,说是仇人还差不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果真是有道理的。
可是皇帝也不是能随心所欲的。御史可是能顶撞皇帝的,历来有不少御史当朝血谏,用皇帝的骂名来成就了御史一生名留青史的,皇帝也怕自己当政的时候出了这么一个御史,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