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中共计划进攻台湾,莫斯科对此(1/2)
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作为列宁逝世后布尔什维克新一代领导班子,斯大林从一开始就不断地获得越来越多的个人权力,并在一战后的近25年中左右着苏联的发展。他因苏联红军大败纳--粹--希--特--勒德国而赢得了崇高的威望,虽然他曾经严重误判了希--特--勒的意图,而更为糟糕的是,在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数月前,他还在军中搞大清洗。不管斯大林犯过多大的错误,苏联人仍然把他当作卫国战争的伟大领袖。至于那些几乎让德国人近于击败苏联的错误,反倒让在苏联人的眼中更具英雄色彩,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初期他对苏联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复苏的控制与发展,同时还为他的领导神话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斯大林体现的不是苏军在德国人发动闪电战早期的惨败,而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浴血奋战现红军在柏林的大获全胜。这次胜利让他在苏联百姓心中变得格外伟大,使他成为继列宁主义最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核心领导者,成为20世纪苏联的主要人物。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般地跨过长江天险,开始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盘踞中国南部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但是,由于解放军既没有空军也没有海军,对国民党控制的沿海诸岛一时还鞭长莫及,无可奈何。蒋介石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早早就把自己的大本营移到了台湾。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要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就不能不考虑进攻台湾的问题。
毛主席成为了中国政府的伟大领袖。他在经历了多年的政治斗争与国内革命战争才掌握了中国的政权,理应成为更加显赫的历史人物。毛主席是中国革命的领航人,引导中国革命度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岁月。他领导的人民军队经常以寡敌众,从蒋介石与军阀的联合攻击中拯救革命。在八年抗战与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既是一名政治战略家,也是一名军事战略家。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战争形态,把政治与战争紧密联系与结合起来,使军事因素永远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毛主席使马克思主义适用于中国社会,他的革命理论在20世纪后5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共鸣,其影响非常深远。。。。。。
解放初期,对国民党的巨大军事优势,使毛主席最初对进攻台湾的艰巨性缺少足够的估计。他虽然知道进攻台湾必须跨海作战,没有海军困难极大,但他相信,既然自己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全副美式武装的国民党,即使没有海军和空军,他靠步兵和渔船也能占领台湾,长江天堑不就是这么渡过来的么?当然,毛主席表示,如果到时候自己的空军初步形成,有空军掩护并协助攻击,则“把握更大”。7月中旬,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秘密访苏。出发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关于是否向苏联提出协助中共准备进攻台湾的技术手段问题,会议同时建议刘少奇在代表政治局给斯大林的信中,试着提出请苏联出动空军和海军援助的问题。但是,根据多年与苏联打交道的经验,他们并不对此抱太多希望。随后,在访苏期间,刘少奇即根据政治局关于必须立即开始准备进攻台湾的技术条件的建议,向斯大林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准备在1950年进攻台湾的设想,要求苏方提供200架左右的飞机并请代训飞行员,争取赶上在进攻台湾的战役中使用。斯大林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中共的请求。不过,对于刘少奇带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所提议的,请苏联在作战时提供空军和海军援助的要求,斯大林明确表示难以赞同,说是这样做的结果,必定会引起美国的介入,从而诱发美苏之间的冲突乃至战争。而苏联人民已经遭受到巨大的战争灾难,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毛主席能够理解斯大林的顾虑,他多少年就是靠自力更生走过来的,他这时并不十分苏联的援助问题。但他的看法很快就发生了改变。因为,人民解放军在10月下旬和11月初先后发动了夺取福建沿海岛屿金门岛,和浙江沿海登步岛的战斗,两场仗打下来,部队损失惨重,跨海作战的难度终于使毛主席了解到准备技术条件的极端必要性。直到这时,他这才比较深切地感觉到再度向苏联救援的必要。很显然,这两次作战失利都是因为渡海工具过于简陋。沿海作战近岛作战尚且如此,跨海攻击台湾焉能想像。鉴于中共领导人再度提出援助请求,斯大林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含糊其辞地表示:“这样的援助不是没有可能的,本来是应当考虑这样做的,问题是不能给美国一个干涉的借口。如果是指挥人员或军事教员,我们随时都可以派给你们,但其他的形式还需要考虑”。用苏联的飞机和军舰,即使是只用志愿人员和只出动潜艇来帮助中共跨海作战,也难免被美国人发现,结果是可以想像的。斯大林在会谈中再三提到他在1949年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达成的那个《雅加达协定》,称破坏这个由苏、美、英三个大国对远东政治格局所作出的共同承诺,未必是明智的。联想到斯大林这时因为担心与美国在远东发生直接冲突,甚至连是否应当废除旧的中苏条约,另定新条约一事都犹豫不决,可知他这时是不可能向毛主席伸出援手的。他建议毛主席采取更策略些的方式来解放台湾,比如,是否可以先向台湾空投伞兵,组织暴--动,然后再去进攻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