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我不是小心眼儿(1/2)
政事堂现在的四位宰相是郑孝章、李绛、李德裕、谢彪,新朝初立,四人总有忙不完的事,为了提高效率,无缝对接,李茂下诏在政事堂北面新建一殿,名昭华殿,设专道联通,方便宰相觐见和皇帝到政事堂问事。
“严秦大将军禀报,已取汉中,因军粮短缺,请求休兵一个月。”
“严秦夺占汉中,打的漂亮。可为何迟迟不愿入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对严大将军来说这算不得什么,昔日刘辟叛乱,朕与他同赴蜀中平叛,他又驻守山南西道多年,对蜀地很是熟悉。”
“一则,军粮不济,二来,蜀地今春爆发瘟疫,大将军恐大军沾染瘟疫。故而……”
李绛的话没说完,李茂便怒道:“这不是理由!这是借口!他看杨奇、摩岢神通都封了郡王,他没有,故此心中不快。”
众人不防李茂会发这么大的火,一时面面相觑。
郑孝章道:“昔日南诏国趁吐蕃窃取长安,关中混乱,关东诸侯忙于救亡之际,曾出兵两万攻陷成都,掠十万百姓为奴,蜀地百姓恨之入骨,前朝无力征讨,大失蜀中百姓之心。今若讨平南诏,必收蜀中百姓之心,巩固国基本。成事者功勋彪炳,未尝不可破格封王。”
李茂道:“孝章此言甚好,告诉他们,破南诏者封云南王,永镇国门,世袭罔替。”
李德裕道:“封爵以定亲疏,用以酬功,也未尝不可,破南诏封云南王即可,世袭罔替则不必。不然,各处建功者岂非个个都要封王。”
李绛道:“收复域内之地不必封王,拓展域外新地可以封王,亦可世袭罔替,昭示皇恩浩荡,只是不必镇守原地,免得坐地生根,养成尾大不掉之势。”
郑孝章道:“这也不可一概而论,如阴山、丰州以南,可以封王,却不必世袭罔替,等将来诸王年老便迁归长安居住,至于南诏、安南之南,地理偏远,封王之后,仍宜令其就地驻守,施以教化,使新域蛮荒慢慢开化。数十年、一百年后,变成了熟地,再思良策。”
李茂道:“关山路遥,难以如臂使指,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封王便是朕的分身,坐地生根方便巩固新域,世袭罔替便是酬劳。同文同宗,共用华夏文化,便是兄弟之国。兄弟之国,血浓于水,终究是一家人。我大燕东、南、西、北多的是无主之地,有能者开疆拓土去,先到者为王。不必非得盯着域内这点地方,争个你死我活。”
四人齐颂皇帝英明,不敢多言。李茂笑道:“朕说过政事堂内议论,畅所欲言,言者无罪,不必有什么顾虑。也不必虚头巴脑,可以直抒胸臆,治国要崇文重礼,虚的一套不能丢,但治国更要讲求实务,勤谨、务实、志虑长远,才是国家之幸。”
众人皆曰:“受教了。”
李茂道:“南诏、吐蕃这些地方素来不服中原教化,与其让土人异族坐大,不如让咱们自己人来称王称霸。严秦也好,赤心也罢,只要他建国后不割断与中原的血脉联系,不倒行逆施,摧残文明,我就尊重他这个王,跟他做兄弟之邦。”
一席话只说的众人心惊肉跳,热汗淋淋,自古以来皇帝要的是四海一统,域内皆自家,强根本弱支脉,只求保全腹心之地,哪管边疆盈缩。国家强盛时开疆拓土,恨不得天下尽入一家囊中,只有实在降服不了的地方才施以羁縻手段,也是时时怀揣着侵吞之意。待到国家衰败时裂土以求安,这土地宁予外人,也不会给自家臣民。
给了外人自家还是主人,还有臣民可供奴役驱使,给了自家人,自己岂非连主人都坐不稳了?
为何李茂心宽至此,占无主之地者皆可称王,不仅世袭罔替,听他的意思还要跟他们平起平坐,称兄道弟。
众人还没缓过劲来,李茂已经派了谢彪的差事,让他草拟诏书给严秦和朱邪赤心,道明他的心意。南诏在蜀地之南,欲平南诏,先平蜀地,有了南诏这个动力在,平定蜀地自不必废话多言。
处置了这件事,李茂回去后宫,苏卿一早就派人过来递话,有要事求见。
苏卿盛装迎于宫门口,左右女官宫女三十六人,新朝后宫不用宦官,选宗室、官员及良家女儿入宫执掌杂役,十四岁入宫,三年一放,二十六岁前必须放出宫去。
在宫期间由皇后、诸妃嫔倾心指教,凡针织女红、琴棋书画、茶艺礼仪皆需习学,至于洗衣做饭,洒扫庭院,栽花种菜,养鱼修剪更是日常必备。
李茂道:“朕说过要精简礼仪,皇后身为后宫之主,带头违犯,今日要罚酒三杯,薄施惩戒。”苏卿道:“臣妾领罚。”
李茂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人群里的卿雨秋,她身着正六品司闱冠服。新朝内宫女官制度仿照开元年间,因宫女数量少,做官并不难,但卿雨秋才十三岁,竟做到了六品,着实让李茂吃惊,而且他清楚地记得卿雨秋是丽妃宫里的人,怎一转眼就到了皇后宫里?
苏卿知道李茂不喜欢排场,迎驾之后,便遣散了众女官,只留卿雨秋一人在身边服侍茶水。她这日请李茂来还是为了兄长苏景的事,昔日唐末帝李瀍由洛阳返都长安,同州刺史苏景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地方,竟巴巴地跑到潼关去“迎驾”,李瀍当即擢其为太子詹事。
此后不到一年,大唐帝国倾覆,长安改姓了燕,李茂做了皇帝,苏卿成了皇后,苏景惶恐难当,屡次进宫请罪,李茂避而不见,又被前唐京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