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三 议论(1/2)
这是一群士子,正确的说了,他们应该算是一群学生,秦州州学的学生。 [xs.-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基本上都只有秀才的功名,或者是连秀才的功名都没有,一共十七八个人。其中有秀才功名的,约莫有六七个,连一个举人都没有。
剩下的,说是读书人,其实,按照明朝文人的规矩来说,他们就是白丁。
都是读书人,但读书人也不一样,也有自己的等级也有自己的规矩。像是高品级的读书人,那就是进士,是能够做官的,差一些的举人,在乡间地位就很尊贵,有关系有‘门’路的,也能谋个一官半职,再差一点的秀才,好歹也能当个教书先生。
而像是他们中大部分人这个样子,以后若是考不中功名,连教书先生也当不上,大概只能去那些开‘门’做生意的店铺里给人记记账,算算数儿,大致也就是如此了。
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年纪已经不小了,说句实在话,其中的很多人以后是很有可能再也没有任何进步。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家境也并非是多好,俗话说,穷文富武,这个年代读书的‘门’槛远远比练武要低得多,练武的话,就没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而且要好吃好喝,如此才有力气打熬身体,身体才能长得壮实。
而且买武器请师傅,那也都得‘花’钱,读书则不用。
这会儿读书的并不都是富贵人家的子弟,恰恰相反,这个年代读书的绝大多数都是寒‘门’子弟,上个‘私’塾才能‘花’多少钱?而且那书也是可以向别人借阅的,实在借不着还可以抄写,这个年代抄写诗书可不是什么稀罕事。
抄写一遍不但能省了买书的钱,而且,有了这一遍熟悉,对于这本书的记忆还有不小的好处。
也就是说在座的这些十几岁到三十岁不等的少年人和青年人,现下的前途是不那么光明的,而以后的前途也未必会多么光明。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现在心里存在的那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大明朝文贵武贱,而文人更是整个社会最顶尖的阶层,最受尊重的一个群体,仕途之路是这个时代最艰难险阻,但同时也是最为光明正大最为宽敞的一条道路!
这个年代的一个特‘色’就是,每每有几个,或者是二十几个读书人聚在一起,那肯定是要高谈阔论的。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想说话,都想展示自己,而他们议论的事情之中,市井之事并不是多么的多,更多的则是朝廷大事。
议论朝中大事,这也是这个年代的特‘色’之一。
明朝对于文人的管制,对于言论的管制,书本的管制,远不如后世的清朝那么森严,根本就不会出现诸如清朝文字狱之类的事情。
在这个时代,文人们‘私’底下,甚至是在半公开,在公开的场合议论当朝首辅以及那些朝廷官员,谈论朝廷的一些法令制度,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有所批评,也都是很正常的。
他们可以谈论一些朝中大员,在朝廷中发生的正经事情,比如说今天谁和谁又结仇了,比如说昨天谁又在朝堂上呵斥了谁,比如说最近哪几位大员走的比较近了,这些都是他们的谈资。
而除了正事之外,‘私’底下的那些事情他们也会谈,比如说哪位大官儿又新纳了一房小妾,哪位大官儿家资丰厚一掷千金买下什么珍奇东西。
这些事儿,天子脚下的北京城中当然是最先知道的,而要传到秦州,虽然需要一些时间,却也不是完全传不到。
无论哪个时代的人,似乎对于这种事情总是格外的感兴趣,也就流传得格外迅速。
当然,传的什么版本都有,未必都那么贴近事实,但是,人们要的不是事实,只是在这种时刻有些谈资,图个乐呵罢了。
有些温和的,便就只谈论这些事情而已,而有些‘激’烈的,再加上喝了点儿酒,‘激’动之下,有可能就管不住嘴,会对一些朝中大员破口大骂,对这些朝廷制度破口大骂,甚至会对当今皇上指手画脚。
若是出了这种事情,在清朝那铁定要满‘门’抄斩了,一个‘清风不识字,只是‘乱’翻书’都会株连成那么一个大案子,更别说直接对皇上说些什么不敬的话了。
但是在明朝,一般文人士大夫身上发生这些事情,只要不是特别倒霉的,不是特别离谱的,基本上不会有事儿。
现下秦州城这些士子们,在这酒楼之上谈论这便是朝中事情,而且是现下整个大明朝上上下下非常关心,热火朝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自然便是清查土地。
说起这事儿,大伙可就都有得说了。
最近闹得这么大的一件事情,谁若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还好意思说自己关心时局,关心大事?还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种子?
很快,这些人中便是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派,一些已经有了功名,或者是出生豪奢,出身士绅家庭、富商家庭的,很明显的就反对清丈土地这件事。
而且,对于秦州城在做清丈土地这件事的那些人,破口大骂,很是侮辱。
而另外一些人,人数多些,十七八个人里头总归占了十二三个,这些人要么是没有功名,要么就是出身贫寒。
这些很好理解,那些出身好的人,或是有功名的人,他们其实是清丈土地之前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要么是他们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