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墓志铭(2/2)
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吃苦费力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建立大明政权之后,封其为第一功臣,官拜丞相。李善长此人有一个特点,外表忠厚老实,实际上却是心胸狭窄,谁要是惹他不顺心,就一定要解决对方。韩胜新摸透了此人的性格,之后也顺利的贿赂到了他的远房侄子兼亲信——李彬。这个人本就属于给个凳子就下不来的主,飞扬跋扈,极其嚣张。韩胜新秘密的设了一个局,让李彬犯下了案子。本来犯个案子李善长轻轻就可以解决,但是这个局巧就巧在设在了刘伯温的地盘。刘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得天下的第一谋士,明朝开国被封为了一等爵位——诚意伯。而且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刘伯温抓住此人之后,点清罪名,将要奏报问斩。朱元璋看完奏报之后,也是大怒,准奏。但是准奏这回复是由韩胜新来回传,“不小心”就落到了李善长那里,让看了一眼。李善长一看准奏,赶忙找刘伯温说情,刘伯温自然是软硬不吃,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激起了李善长的怒火。
李善长派出了他最得力的亲臣胡惟庸,然而刘伯温这样有影响力的人,不是他随便敢动手的。这个时候韩胜新找到凌氏,让其诬陷刘伯温,枕边风开始发挥作用。由于枕边风吹得多了,加上胡惟庸等人经常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朱元璋也就对这个开工功臣第一谋士产生了疑心,就有了后来决定刘伯温命运的那次谈话。
朱元璋与刘伯温谈话玄机四伏。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伯温:“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伯温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
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伯温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伯温。刘伯温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
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这是第二个陷阱,朱元璋怀疑他和刘伯温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
刘伯温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伯温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说完这句话,刘伯温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伯温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伯温所说,谁是恶呢?刘伯温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朱元璋就此与刘伯温决裂。
为何决裂?这个人太聪明了,太有威胁了。记得当年韩信也是如此。
刘邦说:“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不过10多万吧!”
“那你呢?”
“我是越多越好”
“越多越好,如此能带兵,为什么被我抓了?”
“您不能带兵,但您能选将,这是我为什么被您抓的原因”
之后的刘邦就除掉了韩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番谈话貌似让朱元璋受到了威胁,怕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坐不稳江山,便授意胡惟庸,冠以罪名,严刑拷打之后,斩其头,悬挂于城楼月半。
在这一切的背后,韩胜新像一只无形的手,主宰着刘伯温的命运,直至到了他生命的最后。
而至于此,韩胜新为家族使命扫除了最后的障碍,封其为圣王,与家族功臣同葬于此。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