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红色抉择(1/2)
1945年的圣诞节这天,红色苏维埃低调地庆祝了欧洲国家最传统的节曰。在位于莫斯科西郊的私人别墅内,苏联领导者斯大林召集了苏德战争胜利的几位主要功臣,包括在正面战场上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四大元帅”——格奥尔吉.康斯坦丁八零后少林方丈络的政治局委员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元帅,以及政治局的几位主要人物。这次非正式会议名义上是共同研讨即将对全国民众发布的新年讲话,但烟雾缭绕的房间里,人们谈话的气氛与普通民众轻松祥和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
“同志们,我们获得了一份极其重要的情报,由于原子弹研究项目的首要人物和主要资料失踪,浓缩铀提炼工厂发生爆炸,美国政斧的原子弹制造速度受到了极大影响,直到11月份的时候,他们才重新拥有了一枚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到目前为止,他们手中的原子弹数量不超过三枚。”斯大林的开场白一贯像是大清早开城门,为接下来的话题定好了绝对主线。
这一次并没有人立即接着说话,政治局的委员们都在等着沙场上才华横溢的战将们开口。
片刻之后,斯大林说了第二句话:“一枚原子弹一座城市,同志们,三座城市的代价,我们应该还能承受得起!”
这话的口吻并不严肃,而且带有调侃意味。此时还不是历史争议人物的贝利亚接着话说:“可想而知,在整个10月份,华盛顿白宫的人们过得该是多么忐忑!”
元帅们还是没有开口,倒是伏罗希洛夫异常严肃地说:“如果一切确如外部情报所表明的那样,美国的军事王牌——原子武器受到了大幅削弱,我们不该感到高兴,而应该慎重地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到底是谁主导了这次袭击行动,又为何要栽赃在我们身上!”
见有两位元帅不动声色地往自己这边瞟,贝利亚忽的一下从位置上站起来:“同志们,我们确实竭尽全力地搜集原子研究方面的人员和技术资料,也在美国开展了一些工作、收获了一些成果,但想想也知道,我们怎么可能冒着挑起战争的风险在美国本土采取最极端的手段?”
一手拿着烟斗的斯大林说:“这点我可以为贝利亚同志作证,我们压根连那样的计划都没有制定过。”
朱可夫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难道真是德国人?”
“传闻并不可信,朱可夫同志。”
二战时期的苏军总参谋长、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柯尼斯堡的毁灭者,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并无恶意地说:“在如今的德国有着许多关于希特勒没死、第三帝国在南极建有秘密基地之类的传闻,这些都是无端生事者故意释放的假消息,为的就是扰乱秩序、引发混乱,好让德国民众相信他们并没有失败,让他们随时做好再次投入战争的准备。这真是愚蠢至极!”
“那会是谁干的?英国人?法国人?中国人?”朱可夫摊开两手,两个多月来,这句问话不止一次地在斯大林的会议室、办公室甚至餐桌上提起,提问者并非特定之人,就连斯大林本人也曾大声发问过,然而从头到尾都没有人能够回答。
“我觉得任何一个国家的嫌疑都不大……攻击美国原子弹基地的并非某个国家,而是某一群人。”崔可夫这含糊其辞的话语其实跟朱可夫是站在一条线上的。
“如果真是第三帝国的残余份子,并且有在美国本土发动特种突击的能力。”红色苏维埃的情报头子、对苏联赢得战争胜利贡献颇大的贝利亚语气平缓而低调地说,“他们何不直接攻击美国的原子弹组装工厂以抢夺原子弹成品,掌握原子弹实体来难道不比掠取人员和资料更为直接?根据我们的分析,只有全世界工业实力雄厚的几个国家拥有制造原子弹的基本条件,除了美国,也只有我们和英国、法国了,其实以法国的情况估计都很勉强。”
指挥过斯摩棱斯克会战、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白俄罗斯战役、东普鲁士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和柏林战役,有着“常胜元帅”美誉的罗科索夫斯基看着斯大林的背影说:“我也觉得仅凭那些侥幸潜逃到美洲的德国残余人员,根本没有人力物力去制造原子弹,即便他们在某个南美洲国家已经站稳了脚跟,也无法再拥有德国三分之一的工业实力。鼎盛时期的德国尚且无法制造出原子弹,何况是他们!”
“其实我们不应该忽略一个重要的细节!”贝利亚紧跟着快节奏地说道,“德国最顶尖的原子专家中,有一半在战争结束时已经落到了我们手里。若是阴魂不散的德国人有意利用原子弹来重建他们的军事帝国,为何在战阵结束前不将这些至关重要的人员转移走?他们明显是有时间和机会将区区几十个特定人物送到海外某个地区去的。”
也许是被这个不争的事实驳倒了,也许从一开始就跟大多数内"qing ren"一样陷入困惑,在战场上拥有良好大局观和洞察力的元帅们实在有力使不上劲。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种可能!”贝利亚提高音调说,等到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把眼光集中到自己身上,他才满怀愤慨地说:“这一切都是美国人自己玩弄的花样,为的就是将袭击美国本土的责任栽赃嫁祸给我们,以此为发动战争的理由,说服他们的国会,说服他们的人民!”
斯大林并没有惊诧地转头去看贝利亚,而是独自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