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整顿军务(1/2)
“什么?什么人都没见到,你居然喝醉了?”张仙恨不得跳起来大骂,只是理智告诉他,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他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贾猴在半天后终于醒来了,他被带到了张仙的面前,说出了这次出使的遭遇。
“山下有兵士把守,看我只一个人下山,而且是来求和的,因此没有为难我,只说有个规定,只有喝完一坛酒才可以进军营。我想,平时我的酒量有两三坛,一坛酒不算事,于是捧起坛子来就喝。可一搭口我就知道错了,那个酒竟是那种辛辣无比的酒,不但难以下口,还极易醉人,我喝不到半坛便失去了知觉,醒来时已回到了山上。”
贾猴嗦嗦地一说完,张仙便气愤起来,入个军营还要喝酒,这是哪家的规矩?随即他又明白了,这哪里是规矩,根本就是对方所用的一个策略。
只是还是让人费解。对方有上万大军,而且把自己围得水泄不通,正是猖狂得意的时候,既然不愿意见自己的使者,方法多的是:赶回来、明言说不见、找借口推辞、就是干靠着或抓起来,等等都不为过,可他一个都不用,偏偏用酒把人灌醉,这是什么道理?
是考查人的酒量?还是酒多的喝不完?亦或者是特立独行,说他用的方法谁也猜不到?
无论什么道理,张仙还是明白了一点,那就是对方并不想与自己沟通,当然,若有一坛高度酒的酒量也行。
高度酒的秘方多年前就已公布,市面上也高度酒售卖,张仙对这种酒并不陌生,他知道,就是平时有三坛低度酒的酒量也难喝下一坛高度酒,何况大部分人还喝不到三坛低度酒,这就更难走进军营了。
走不进军营就无法见到对方的老大,见不到对方的老大就无法求和,求不了和只能等死,张仙一阵苦闷。
好在从对方的做法上张仙也看到了希望,那就是对方暂时还没有恶意,否则就不会给自己的使者酒喝了。
只是,现在,当务之急是如何进入军营才最关键,张仙不由得头疼起来。
酒坛子把门比兵士把门还难进,他手下没有一个人有那份雄壮的酒量,就是再派人去也是醉倒而归的局面,张仙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对方似乎并不接受他的投诚,也不杀而后快,只是把他在那里吊着,如猫戏老鼠一般,让他坐立不安,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什么呢?
这边张仙在苦恼,那边高峰也苦闷不已。
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指挥一支军队有多么的不容易,特别是这种上万人的军队,简直无从下手。
在高峰看来,人数多了反而不如原来好带,比如现在,这一万人集中在一块已乱成了一锅粥。
令行而禁不止,上行而下不效,总的来说就是他的命令执行不彻底,这让他很是光火。
静下心来,高峰仔细分析了一下原因。
一是这些兵士来自四个州,军事素质参差不齐,相互间不了解,也不默契,更有些在互相推诿扯皮,互不相让,各行其是。
二是各军指挥使对高峰不了解,也不信服,他们表面上说一套,背地里做一套,个别甚至找各种借口,明目张胆的违抗军令,这就使得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三是安排下去的乡兵一时间控制不了军队,他们更多情况下被架空,高峰的管理和训练方法得不到贯彻执行。
四是命令传达过程中容易变形,或者因条件限制,不能及时传达到位,从而造成上传下不达,上下级严重脱节。
五是军中多年来形成的歪风邪气,从军官到军卒无不贪图享乐,**透顶,他们表面上应付差事,背地里却千番算计,出工不出力,人浮于事,事浮于面,大家都在混日子,没有一点吃苦精神。
如此种种,说白了,就是高峰还掌控不了这上万人的军队。当然,这与宋朝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兵制有关,也与高峰带兵的经验有关。
只是,高峰不是武将出身,也没有更多的指挥经验,而且手头上将才虽然很多,帅才却很少,想一时间改变这种状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怎么办?高峰意识到这种情况肯定无法作战,必须进行军务整顿。
只是整顿军务的内容很多,应该从哪个地方下手呢?想了想,高峰很快有了决断,那就是杀一儆百,以儆效尤,他决定先从维护纪律的角度,拿人开刀,找只出头鸟来。
以有心算无心,而且在这种乱糟糟的情况下,要找只出头鸟,不要太容易。
四州兵士,齐州三千,高峰早已接手,因而用起来相当顺当,他们也是最听话的一批人,而且军指挥使关胜还是高峰最得力的助手。
青州军比较复杂,他们中既有禁军,也有厢军,成份多,层次不一,素质也很难统一。两个军种各有一军之数(也就是二千五百人),占据了总军力的一半,因而有不少滥竽充数之人。
淄、潍两州各有一千厢兵,他们每家又分成两个营,每个营配一个营指挥使。这两家兵士平时不习训练,而且天高皇帝远,地方兵痞习气严重,是最不成气的一帮人。
高峰这次抓住的就是潍州的一个营指挥使,此人在高峰下达换防命令后,半个时辰没把军令传达下去,也没有组织行动,正好被巡查组查到。
这是有令不行的表现,高峰直接让人把他抓了起来。只是在高峰抓他后不久,就有人私下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