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讨逆檄文(1/2)
第270章:(讨逆檄文)
长沙,秦王政设长沙郡,设治所临湘县,汉高帝时期改为豫章郡,封吴芮为长沙王,立长沙国,国都临湘;吴氏长沙与刘氏长沙并存,立国二百余年,公孙述封长子公孙龙为长沙王,立国都长沙县;上官尹风受封长沙王,立国都长沙县,但在原长沙县的基础上大肆扩建城池,且上官尹风的封地北起南阳,南至永州,西起武陵,东至芦溪,皆为长沙国国境,在天下疆域图来看,湖北西起荆州一侧,湖南东起洞庭湖一侧,全是长沙国国境,如果现在让上官尹风称帝,依靠长沙国来支撑,也完全不是问题。
南阳守卫战之前,羽林卫指挥使赵华携带羽林军三千士卒保护皇帝公孙宁南撤襄阳,南阳守卫战打响之后,再次起程南撤荆州,随行除了公孙宁的家眷外,还有不少王公大臣及公孙氏一族的族人,南阳被围之后,为保护皇帝的安全,再次起程,最终撤到了长沙城内,住进了那个空闲了数年的长沙王宫殿。
长沙王宫殿在公孙龙出兵靖难之时便已经空闲了出来,上官尹风继位长沙王后,除了派人到这里开阔宫殿城池之外,自己更是没有来过,就是长沙境内都没有,以至于在宫殿留守的士卒及宫女内侍以为来人是上官尹风,不过在得到是皇帝公孙宁之后,纷纷露出了喜悦的表情。
此间的宫女内侍都是公孙龙时期的人,见着公孙龙唯一的儿子前来,且还是皇帝,都感到了无比的荣幸。
公孙宁入驻长沙之后,改长沙王行宫为行在,这比起在南阳的长沙王宫要舒服的多,不用让身为皇帝的公孙宁住在偏殿,而这个正儿八经的长沙王宫则直接成为了公孙宁的驻所。
南撤的随行大臣中文官官阶最高的乃是太常寺卿公孙贺,此人乃是与公孙述同辈的公孙氏族人,太常寺卿乃是九卿之首,且主要掌管宗庙之事,在任命时公孙述就让公孙氏族人来代替,而这个公孙贺算起来则是三朝元老,地位崇高,因为是公孙氏的族人,在公孙龙即位时便被授予了信义侯爵位。
武官随行除了羽林卫指挥使赵华之外,还有则是太后孙氏的族弟,获封广信侯的骁骑将军孙泽,这个将军称号在成朝除了上官尹风之后,便是这孙泽获封,也是在公孙龙被囚禁之前所封,但没有授予领兵实权,上官尹风领政之后,也是看在孙太后的面子上才将骁骑将军所拥有的实权发放,且配备了其麾下应该所有的亲兵三千人。
公孙宁入驻长沙之后,便以成朝皇帝的名义下令九江王公孙衍派藩兵入卫长沙行在,拱卫公孙宁的安全。
公孙衍年纪不过十五岁,算起来还是皇帝公孙宁的亲叔叔,政令的出自主要来自九江国丞相赵鸿之手,而公孙氏仅存的两个藩国淮南国与九江国中,以九江国的国力最为贫弱,其自身的利益主要靠成朝这边,所以赵鸿在接到长沙来的诏令后想都没想便下令调派三万九江国士卒入卫长沙行在,也使得原本兵力就不多的九江境内只剩下四万人马,在绿林军起兵时甚至无法有效的镇压。
而淮南王公孙皓则是成年人,当年公孙龙起兵之前他自己甚至想过要做皇帝,且在靖难之时还派高崇出使上官尹风,求得最大的利益,淮南国的国力强大,不是九江国可以比拟,其麾下士卒高达十五万人,而公孙宁的使者前往淮南时,却被公孙皓以淮北战事频繁,要对抗汉朝楚军的威胁为由,不能相援而拒绝。
即便是没有淮南藩相助,但九江藩所派来的三万士卒已经足以使得公孙家在长沙境内有所作为,正是因为如此,在太常寺卿公孙贺的带动下,长沙国境内原本忠于公孙龙的世家大族纷纷再次崛起,转而支持公孙宁拿回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比如说至高无上的皇权以及政事的裁夺等。
羽林卫指挥使赵华,在公孙贺的威逼利诱之下,深明大义的表示绝对拥戴公孙宁的皇权,誓死效忠,由此之下,小皇帝公孙宁在公孙贺的授意下册封赵华为忠信侯,以示嘉奖,而在得到这在以前属于关内侯爵称号的赵华,更是感激涕零。
赵华在上官尹风眼中属于投机倒把分子,当年更随张氏一族软禁皇帝,但其在张氏失势的时候迅速的交出了宫门的守卫权利,上官尹风也是为了安抚人心所以才并未动赵华,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获得侯爵称号;而现在则不同了,公孙宁亲封,就是上官尹风在场,那也得承认这一事实。
上官尹风之所以破口大骂,骂的就是公孙贺及赵华,这封加急文书乃是锦衣卫日夜兼程从南阳送到山东,辗转千余里才到达上官尹风手中,信乃是留守南阳的成朝摄政大臣皇甫南所发出的,信的内容很长,当中仔细的讲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以及现在南阳的现状,并且还附带了以公孙宁的名义所发布的檄文:
“大成皇帝诏曰:朕天命已授,权归于伊,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得权,是以有非常之人,行以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而立非常之功;惜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赵梁;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陵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
“长沙王兼大司马上官尹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